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思想教育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18-03-16 15:54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网络新媒体是指继传统媒体之后,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构建的基本网络架构,以及对应的通信技术,并在结合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广泛信息传播。网络新媒体由于包含了大量、多元、丰富的信息而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并逐步对大学生接受信息和进行主体传播产生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结合组web2.0、P2P、sNs等技术应用为主要架构要素而形成的新型网络的诞生,特别是微博等网络技术逐步崛起,获得了迅速的规模增长,仅2011一年,我国微博用户量已达到2.5亿,微博也继同学录、校友录、BBS后成为高校大学生进行学习、思想交流的崭新平台。
 
  (一)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与大学生思想学习的无限制性由于网络新媒体在传播基本架构机制上具有“去中心化”特点,并且因为我国大规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而变得不对参与者有时空限制,也就是说网民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浏览,进行任何种类信息的搜寻、捕获、沟通交流,并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同时,随着手机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不少智能化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搜寻、沟通交流的主要网络新媒体资源平台,从而获得信息的“全方位、零时间”传播
 
  (二)网络新媒体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凸显由于互联网及其新媒体存在大量信息中心,“去中心化”
 
  造成的内容构建及其来源多元化,作为频繁运用互联网进行资源信息、思想沟通的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主动的信息贡献动机,而由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致使不少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频繁的信息上传、思想沟通探讨,这种使每个人成为互联网的“中心”的传播机制,不仅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还在逐步淡化主体传播心理感知的同时,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判断是非的过程中要求有平等、通畅表达自己见解、自主选择的条件与机会。
 
  (三)网络新媒体的强交互性与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日益增强互联网新媒体中的使用者,不仅成为大量信息的浏览者,客观地接受信息,更让其逐步成为主动、积极的信息创制者,大量来自于互联网民的信息被各种互联网新媒体以快速迅捷的方式发布到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再改造,也就是说新型互联网新媒体促使了大量的双向信息流和对应的网民信息应用实践,“网络新媒体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年轻网民关注公共事务,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的进程,其正面效应不可低估。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定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指按照计算机特有结构,进行预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平台的思政教育内容录入,并且在充分结合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多媒体各教学要素运用;不仅在教学上凸显经过有机重组的内容,并将之集中通过投影、视频展示、互联网多媒体群体探讨等方式加以呈现,更借助高速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的思政内容集中教育实现。
 
  互联网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不仅融合了高校现有设备中的计算机、互联网、视频录制等重要资源,而且将原先传统的课堂讲授等教育教学模式利用其原先网络通讯资源,进行结合运用,帮助并推动高校各种教学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地进行环境改善和效率提升的实践改革突破,从而实现思政课堂的最有效组织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并以最经济和最直接的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形成的挑战
 
  (一)对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构成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具有传播马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与体系的历史重任和思想导向功能,但对于当今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变化发展,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的互动开放性、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全方位包围大学生,多元价值观信息会影响整个大学校园内思政课的传播正效应,对于其中思想觉悟和自我管理能力稍差的大学生而言,无疑会引起思想认识的困惑与混乱,从而导致其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这种侵蚀和消磨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经意间就削弱了思政课的效果,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提出挑战首先,由于高校思政课主要以传统的知识体系进行讲授,形成的是一贯的组织方式与评价体系,由于网络新媒体基本的传播介质规律和信息组织形式的多元化,致使其能够冲破原先固有的思想沟通模式,形成对于广大大学生无时空限制的个人信息、价值观、思想等信息的交流,致使大学生的业余交流变得相对宽松,网络新媒体成为获取知识、信息、人生经验更方便、快捷的渠道。
 
  其次,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主体一客体”
 
  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与交互性造就了大学生的全新生活与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平等交流,而且对应的被动型教学逐步被网络氛围驱散,大学生开始渴望独立平等的信息接受和教育模式,非常期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教学探讨与开展活动。
 
  (三)对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与素质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掌握教育的优先主动权,对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控制进度,而且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进行动态的研判,而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推动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并具备一定的主动导向地位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的功能,帮助教师树立具有相对较高的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获取知识与经验途径的多样化逐步推动了教师信息优势地位的丧失,同时,对于学生思想脉搏的把握也不是十分到位,甚至由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信息的传播,致使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优势信息地位与作用的心理定位趋弱,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课堂讲授的知识与理念会受到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挑战。
 
  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大学生有可能成为“新意见领袖”,并在客观上强化了大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的平等意识与自主性,从而要求与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当然,对于新网络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教师知识、心理与教学经验储备而言,也面临一定程度的适应性挑战,于是新网络媒体对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提出了创新应对的适应性要求。
 
  四、新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影响第一,正面影响。首先,新网络媒体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指的是大学生经过正规教育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专门化、不够广泛、虽懂但是并不精通,单向且相对封闭的特征。
 
  而通过网络新媒体,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针对社会发生的经济、政治、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各种事件,更可以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对应的思想理念、价值判断。其次,网络新媒体逐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网络新媒体是按照新媒介进行信息构建的,不仅在其组织架构上表现出多点、去中心化、形成新、快、广等特点及动态、开放式的思维,并且大学生通过浏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所提供的广泛信息,可以逐步提升其针对广泛信息的自我筛选能力,强化不良信息的自我免疫力与价值取向判断能力增强,从而使得大学生向更高的广泛性、交叉性和发散性思维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思路。再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相互交流。网络新媒体由于在全新意义上突破了对于用户使用的时空限制,从而推动大学生在进行思想和学习以及生活方面交流逐步获得相对限制的突破,据调查显示,22.1%的大学生热衷于上网聊天,与亲友交流,结识新的网友。现实中羞于交际的大学生有81.2%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或在即时通讯软件上聊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弥补日常生活中情感表达上的不足和缺憾,可见,网络新媒体,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对话平台,并由此获得更广阔的交流机会。
 
  第二,负面影响。首先,互联网存在大量信息,规模庞大,传播迅速,其更新速度也是以秒来计,但是作为网络新媒体其具有广杂的特性,故而部分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同时,其自身的辨识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筛选和抵制能力,部分大学生会因此而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进而最终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其次,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组织架构机制灵活而开放,不但受到大学生的钟爱,也是不少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不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更突出的是,部分涉黄信息肆无忌惮地横行于互联网,进行高速无阻碍传播,致使部分自治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自我调节与管理,从而造成极其严  重的后果,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伤害。
 
  此外,网络新媒体催生的各种产业,诸如互联网游戏,对于学生存在较大吸引力,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更是导致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异化的重要原因。
 
  最后,导致大学生交际能力弱化。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业余交流沟通,提供的不仅是广阔的平台,更是丰富的信息量和自由的裁决权,此时,大学生的交流和交友不仅是一个个体行为问题,更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问题,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思想价值判断结构处于形成和成熟化过渡的阶段,虚拟的社交环境下情感容易得到满足,诸多大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自我审视与思想价值取向思考,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缺乏思考,不能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思想理念与价值观。
 
  五、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创新应对策略(一)教学理念创新根据中央l6号文件的明确规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目前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及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对人本主义和以生为本理念的把握与坚持。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形成融合知识、能力与基本价值观教育的多元教学目标和内容构成设定,从而构架起符合知识依托、能力培育及思想价值熏陶稳固形成的综合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模式,逐步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终身发展需要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相结合,强化思政课主渠道的功能;同时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时注意对于大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基本事物、价值判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进行交流沟通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13常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坚持主导价值观”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并不断强化思政课堂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学的循环协调演进发展,并进一步实现高校思政课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整个教学模式从“主体——客体”的二元实体对立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化。
 
  (二)教学模式创新根据上述分析,应将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逐步引向结合主体、二元机制的多重多级主体模式发展,形成教师、学生、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元互动。
 
  首先,应该将大学生定位成能够学习、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鞭策、自我反省的主体,从而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营造起立足于学生的禀赋和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地在创新思考中追求真理的学习氛围。将整个高校思政教学过程定义为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互动主体教学模式及行为过程,不仅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价值理解,更鼓励其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进行积极、自主  的探讨,从而获得个性解放下的互联网媒体影响过程中的思想、价值判断交流、批判,从而改变传统的从“本本”出发组织教学的做法,实现从既有结论灌输出发向研究问题、探索科学结论的“研究型”教学转型,由单纯的教师解疑释惑向师生双向互动、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
 
  其次,鼓励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堂的学习模式多样化发展,可以借助于主题研讨、经典解读、热点评析、撰写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盘活现今高校思政教学手段,也可使逐步实现由传统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方向。
 
  《三)教学内容创新首先,作为网络新媒体技术角度下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其内容要进行创新,则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充分把握当下大学生思政教学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前沿的理论素养和积淀,因为往往只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验证了的实践经验才能进行教学的二次传播与验证,不仅负责解释各种现象,也负责对于大学生的基本思维、思想价值取向的引导,也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
 
  其次,要求思政教学工作者能够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研判,并加强其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因为只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及针对性,才能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从而获得研究热点问题,同时要深入了解社会。
 
  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
 
  本文节选自《思想教育研究》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思想政治论文内容的可以时刻关注360期刊网发布的内容,或者直接免费咨询线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