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探索》业余合唱声音训练之思考

时间:2013-11-15 10:50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在我国,专业的合唱团队寥寥可数,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业余合唱。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们的合唱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合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从过去以齐唱为主的歌咏活动,逐步发展到今天能演唱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声部合唱作品,我们的合唱确实取得了可喜成绩。不少合唱团队还在国际性的合唱比赛中屡获大奖,确实为我国的合唱争得了不少荣誉。然而,纵观世界合唱,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合唱的整体水平距离国际高水平的合唱团队还有不小差距。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合唱的声音训练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1.中国合唱与西方合唱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不同(1)欧洲的合唱起源于基督教的教仪活动。古代的欧洲,教派林立。公元1世纪开始,由于耶稣劝人悔改、转离恶行等思想的影响,使广大民众逐渐接受、认同了他的理念。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诏书,基督教随后成了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从此迅速发展壮大。(在起初的几百年里,基督教是作为异教被罗马帝国严厉禁止的,曾有不少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处死)。

  在基督教的礼拜活动中,唱诵经文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易于记住《圣经》内容)。唱诵经文被称为圣咏,圣咏因其音调肃穆、朴素,所以又叫素歌。在罗马教会得势之前,因欧洲各地教会相对独立,所以圣咏也各不相同。随着罗马教会的日益强大,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在位)和维塔利安(657—672在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特意让人编写了规范统一的圣咏,要求各地教会演唱,故后人称其为“格里高利圣咏”

  (一种无伴奏的男声单旋律歌曲)。

  基督教的教义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别:日课和弥撒。日课是每位修道士每日的“必修课”(① 晨祈,② 早祈,③ 早课,④ 上午课,⑤ 中午课,⑥ 下午课,⑦ 晚课,⑧晚祷)。每位修道士每天要进行将近6个小时的祈祷,每周要把《诗篇》通唱一遍。弥撒,实质是一种“圣餐仪式”。基督徒们用面饼和葡萄酒来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对其进行祭祀。弥撒曲由成套的圣咏组成,一部完整的弥撒曲最多由18个部分组成,其中有些部分为“变化部分”,有些部分为“固定部分”。“固定部分”在任何弥撒仪式上都能用,它包括《慈悲经》①、《荣耀经》②、《信经》④、《圣哉经》④、《羔羊经》④。

  12世纪2O年代以后,随着大学艺术学院的诞生和哥特式建筑的影响,音乐开始由平面、横向、单一的旋律,向立体、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在13世纪后,形成复调音乐。

  14世纪的欧洲,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思潮频频出现。合唱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出现了“新艺术” 风格。使对位风格的复调音乐更加丰富和完善,使宗教性的合唱走出了教堂,以新的音乐形式进入了宫廷,进入了世俗领地。

  欧洲早期的合唱,可能是由于教徒们在教堂里经常用很轻的声音来表达对主的虔诚,以及对自身“罪恶”

  忏悔的缘故吧,再加上教堂建筑所产生的特殊声响,所以形成了欧洲早期合唱特有的空灵、纯美的声音效果—— 天籁之声。17—18世纪后,虽然出现了歌剧、交响乐等大型艺术形式,合唱的声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追求宏大场面以及与交响乐队相匹配的音响效果,声音的力度、幅度都比过去有了加强),但美妙、和谐的声音仍是欧洲合唱的重要特征。

  (2)中国合唱是在战火与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中国合唱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刘安《淮南子》所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即是典型的一领众合的合唱形式),但由于它始终沿着自生自灭的轨迹前进,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训练体系,所以才被后来传入的西方合唱所取代,从而占据了中国合唱的主导地位。

  l9世纪末,随着我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在我国开始大量传播。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努力下,我国开始创办“新学堂”、开设“乐歌”课,在“新军”中奏军乐、唱军歌,从此揭开了中国新音乐的序幕。与此同时,基督教的礼拜活动中,唱圣经这种西方的宗教仪式也被移植到了我国。

  从合唱传人我国到全国解放,我国社会始终处于一种战争状态。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由于袁世凯的窃权与复辟帝制,工农革命军便发起了英勇悲壮的北伐战争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正当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时,1927年蒋介石又叛变革命,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不得已于同年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暴动,并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长期围剿。1937年“7.7事变”,中国又进入了血与火的“抗战”时期。“抗战”胜利后,紧接着又是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

  1950年,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为了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举全国之力又投入到伟大的、英勇悲壮的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是“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

  纵观中国合唱的发展历史,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到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直至今天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合唱始终处于战争与社会变革的激流漩涡之中。几十年间,尽管也出现过不少情调高雅的抒情合唱(如黄自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韦翰章作词)等),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由于斗争的需要,坚定、刚毅、嘹亮、震撼的歌声成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合唱的重心,因此也就造就了中国合唱有别于欧洲合唱的独特风格特征— — 铿锵之声。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我们知道,欧洲人的发音主要是元音。特别是信奉“天主教”的西欧和北欧地区,他们属于拉丁语系,其声音位置靠前,再加上他们合唱时习惯使用弱声和假声,所以,他们的合唱声音位置高、声音纯、声部清晰。而信奉“东正教”的东欧地区则属于希腊语系,他们的发音声音洪亮、宽广,所以他们的合唱声音就相对饱满、浑厚。因此,他们的合唱声音以及声部之间的清晰度就相对差些。

  我国的发声既要考虑字头,又要考虑字腹和字尾,比起欧洲等一些国家来,要复杂得多。我们唱一句歌词,要转换多种歌唱的发声状态,所以要想使声音达到高位并始终保持就十分困难。再加上我国的合唱长期以来受俄罗斯乐派的影响,所以就造成我国合唱发声位置低、声音粗糙、声部不清晰等状况。

  3。中国业余合唱应该具备的声音特征分析了我国业余合唱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合唱水平的差距后,我们就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了:我们的合唱声音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训练呢?我的观点如下。

  (1)轻。“轻”即轻声。因为只有轻声歌唱,才不需要过大的力量,不需要过多的气息,才容易使歌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处于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没有了不必要的紧张(如压下巴、压舌根、撑喉咙等),再加上合理的声音训练,歌唱的声音自然就容易获得高位置的头声。

  (2)松。“松”即放松。我们的合唱与欧洲合唱相比,之所以缺乏美感,其中过于追求声音的宏大、响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政治”的需要,演唱时我们总是想用最大的音量和最响亮的声音,来表达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所以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了力量。正是这种不必要的力量,最终造成了我们的口腔、下巴乃至整个身体的的紧张,导致我们的声音无法获得高位置的头声。如果我们演唱时,在轻声获得高位头腔的同时,再适当地放松共鸣腔各部位的肌肉,使头腔形成一个空旷的空间,那将会使我们很快地寻找到良好的合唱共鸣。

  (3)直。“直”即直声,就是不允许声音有明显的波动。和谐是合唱的最高目标。要想使合唱获得最佳的和谐效果,从理论上讲,合唱的声音不能有任何抖动。

  只有稳定的声音,声部间的音程关系、和弦关系才能够准确。如果合唱中声音出现不同程度的抖动,势必会造成声音音准的误差,造成声部间音程关系、和弦关系的不准确、不稳定,从而影响合唱的和谐效果。所以,合唱训练要尽可能地采用直声。

  (4)通。“通”即通畅、流动。采用直声唱法,虽然容易达到声音的高度和谐统一和清新甜美,但却存在着高音区声音较紧、声音缺少张力等问题,以致造成演唱风格的局限性。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在注意声音轻、松、直的同时,适当地增加些气息,使合唱的声音既纯美、清晰,又具备一定的张力和通畅性。从而使我们的合唱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使我们的业余合唱团队能够高水平地演唱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风格的中外合唱作品。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的合唱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演唱风格。一个优秀的合唱团队,不仅要能唱好某一种风格的合唱作品,更应具备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的能力。愿我们广大合唱工作者和合唱爱好者共同努力,为提高我国业余合唱的演唱水平而奋斗!

  本文节选自《教育探索》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