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让地理思维贯穿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13-10-22 10:26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地理思维的深度广度是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思维。就是思考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复杂心理活动。地理思维则是解析地理特点、原理、时空分布、综合性规律等的方式、方法、技巧等。

  建构学派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得出结论、形成知识点、构建由各知识点支撑的逻辑体系。进行知识的内化与重构。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思维是连接各个知识点,形成逻辑体系的必要链条。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思维活跃流动的过程。教师能否设计出支持并激发学生地理思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思维.成为评价一节地理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二、运用思维训练与引导的教学方式一种是支架式教学。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先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搭好框架后。学生可以在地理思维的牵引驱动下.沿着这个框架的知识点攀升,构建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过程。另一种是抛锚式教学。教师给出一个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意义的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f作为“锚”1.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思维走向上有所不同.支架式教学强调思维的纵向发展,沿脚手架攀升,抛锚式教学强调思维由表及里的剥析. 由外而内层层接近事物的本质,这两种方式常常结合运用于一节地理课堂教学中。

  三、让地理思维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活跃并牵引学生地理思维.构建学生内心的知识体系?以下以七年级上册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为例,进行分析与阐述:

  1.列出本节课与前后教材知识点的逻辑联系。

  2.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思维特点.预设学生的思维目标,选择思维训练与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的旧知识框架,如在此节课中,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是: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了解球体的三维结构;知道地轴的概念;知道地球是太阳系成员之一。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还不够成熟,对于球体运动的立体想象不够,学生个体间想象力存在差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式,并了解由于地球公转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由此地理意义,奠定今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基础。在这里,思维的纵深发展、节节攀升需要教师预先搭好脚手架,辅以情境导人、问题教学等抛锚式教学,共同完成本节课地理思维能力的引导与训练,完成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建构。

  3.设计关注地理思维过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明确了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列好本节课知识与前后教材的逻辑思维联系后。便可根据教学目标、思维训练目标、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相关的教学环节设计。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媒体运用的设计;知识重难点处理的设计。在此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规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创设情景引入教学一是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思维流动。教师可先给出一些影音材料,让学生了解: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这时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脑海中慢慢浮现。学生观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着太阳转动,同时在自转,而一节让学生兴味盎然的地理课,一定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是解答学生身边地理疑问的课,如,本节课中教师以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有光明的昼,有暗夜的黑?为什么有春花烂漫,秋叶静美?为什么美国的NBA联赛,在中国常常只能半夜三更起来看?乘飞机为什么有时差.以及当地的建筑窗户为什么朝南?

  冬季与夏季太阳照进窗户的光线角度有什么不同?

  太阳在天空的角度随季节是如何变化?冬季与夏季白昼长短有什么变化?以身边的地理疑问进行抛锚,铺设思维探索的情境,进入探索。

  二是牵引学生的思维流,在思维的流动过程中演绎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逻辑生成过程。此时,教师营造一个由多种信息充斥的思维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充分利用所有的感官,接收各种信息来源:牵引学生的地理思维,沿着教师搭好的思维脚手架;自由攀升,参与思维生成的过程。

  例如本节课“地球公转”这一部分,需充分借助“地球公转示意图”,结合多媒体影音材料,提供充分的视觉信息,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虚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引领学生进入有效的交流与探讨,提醒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此移动是造成一天中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多少的变化以及同一纬度带不同季节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多少的变化的本质原因,借助这个思维节点,思路往上攀升。分析、比较随着纬度的变化。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多少的变化,引申出时间上的四季和空间上的五带。这样,在师生的对话与交流中,思维攀升推进,达到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目的。

  三是激发发散性思维,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在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牵引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定死,适当的时候,可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以上部分内容,通过充分的模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思维牵引下,很快便能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总结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白昼长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进一步提出:假如地球自转、公转面夹角增大或者缩小。那么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四、思维牵引,大幅度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不是要学生抄笔记、背书。而是像在做智力游戏,有悬念的牵引、有探索的挑战、有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学生自己主动在学.在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脚手架进行思维的攀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将显着地提高。

  此外.建立在思维结果中的知识体系更稳固更长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每个知识点都建立在思维的逻辑框架上,形成的记忆更长久、更牢固,即使忘记了某个知识点上的内容,也可从其他知识点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结论.修复记忆。

  在这种重在思维训练和引导的地理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节选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