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高教探索杂志》给予自由的自主探索

时间:2013-10-16 09:45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诚然,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视学生为盛装知识的容器.使其丧失个性,失去“自由”,而应适时地解放他们,还他们自由,让他们去自主探索。

  一、把握时空的自由,扩大学习天地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因此,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时间不应受到教学参考书的限制,应富有弹性,根据实际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进行,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如教学《丰碑》一文后,我结合班队活动,组织祭扫烈士墓活动;结合语文活动课进行“烈士诗歌朗诵”活动。这样,建立起了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让学生运用课内知识,结合课外见识,使抽象知识更加具体化。再如《草原》一文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由于南方的孩子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无法理解,在教学中如果只看课文插图和教师的介绍,很难引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从网络教育资源中搜集了一些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将学生带人了心驰神往的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令他们心旷神怡。如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西部歌王腾格尔的《天堂》:“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以歌创设情景,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 自然切入课文,学生在图声文的熏陶、对比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文本,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二、应用方法的自由。发挥个体潜能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

  的和谐统一。教师应是“导”而不牵,仅起辅助性作用,在学习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授之以法,又不拘泥于形式,使他们能灵活地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如教《五彩池》一文,我给学生提供三种预习方法。一是“基础型”,即根据导读要求,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二是“作业型”,按照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自找、自读、自练。三是“自能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有质疑问难的好习惯。这三种预习方法。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建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独立的个体,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选择内容的自由。激发学习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雷雨》这篇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并说出理由。”有的说:“我喜欢雷雨前,因为不怕乌云、大风,不怕雷声,才像个男子汉。”有的说:

  “我喜欢雷雨后,因为雨后的景色很美,有彩虹,有青蛙叫声。”有的说:“我喜欢雷雨中,因为下起雨来天地问一片茫茫。像仙境一般。99 4,? ·说得多好!于是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

  这样符合学生的内部需求,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人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发表言论的自由。培养创新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如果教师们一味地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其实质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扼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言论自由、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氛围,多几个“允许”:允许学生“插嘴”,因为学生“插嘴”中往往蕴含着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允许学生讨论,寻找合作伙伴;允许学生大声发笑,实话实说,因为这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更允许学生之间有争论,因为争论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创新。如《落花生》一文中父亲通过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等作对比,指出做人就要像花生,默默奉献,而有的同学认为做人如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有招人喜欢的外表,又能为人类服务,不是更好吗?又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有的学生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对知音的一种崇敬和忠诚,可谓是‘高山流水不复再。天涯何处觅知音’。”有的学生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伯牙和子期都有山一样的胸怀,水一样的智慧,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让人倍感温暖。”有的学生则说:“天下不只一个钟子期,也不只一个俞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伯牙不应如此悲观消极地面对生活。”

  学生的言论是多么有见地啊!如果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用“不对”、“错了”予以否定,甚至用“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要乱说”等语言刺激学生。

  他们的创新火花就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五、实践练习的自由。促进能力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的是“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成同一目标,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小儿垂钓》这课的作业我是这样布置:1.画—— 画家爷爷画的课文插图只表现后两句诗意.请画出前两句;2.唱— — 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3.编—— 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4.演—— 同学合作根据诗句表演。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这种多元化的作业样式不仅给学生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且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使知识运用得更灵活、更有创意。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时空去实践。在语文新课改实践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培养创新能力上,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节选自《高教探索杂志》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