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高教探索杂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生成初探

时间:2013-10-16 09:38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师生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所以“问题生成”就成为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创设高质量的问题作为探究“导火索”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有探究意义并让学生乐于探究呢?

  1.具有合适的递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设计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具有合适梯度的问题组。问题设计时,梯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使学生迷失方向;也不能太琐碎,不然将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还要注意问题间的衔接和过渡。如用实验方法验证“浓硫酸和木炭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产物”,教师单靠讲述这个内容比较困难,如果让学生独立设计出完整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装置,则要求过高,学生会感到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心理,课堂将出现冷场。如果将这个问题设计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用什么试剂和装置证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存在?(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否一定为二氧化碳?(3)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硫?(4)如果某种气体中同时混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先验证哪一种气体?(5)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其理由?通过这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问题组设计,让学生进入顿悟的学习情景,就会对疑难问题豁然开朗,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具有适宜的难度。实践证明,问题如果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养成不爱从复杂联系中深入探讨问题、思考问题浅尝即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过于深奥,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本无法回答.则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是极其不利的。那么,什么才是“难易适度”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仅凭已有的知识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亦即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有效地驱动学生去积极探究。

  3.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有效的探究性问题.既要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走得进去,又要让基础一般的同学探得出来,还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探个清楚明白。例如,教学硫酸这节课,笔者提出了区分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这个问题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水平和能力层面的差异性。

  二、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不能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这个层次上,而应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1.创设一种学生敢问、想问、要问的心理氛围课堂氛围包括知识氛围和心理氛围,其中心理氛围的营造更难也更重要。教师在实施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思想上充分尊重学生;二是课堂要留给学生以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在评价上要更换价值标准,更多地从学生综合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言行,而不是简单地依据答案的正误来评价。亦即教师不能只肯定问得正确合理的学生,还应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即使提问有错误、问得稀奇古怪。也应适当引导。创造出争先恐后提问的课堂氛围。

  2.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1)精心设计并上好开头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头课中让学生接触到问题意识,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不会”的状态,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如在讲授二氧化硫的内容时,先展示一幅“鼻翼发黑。佛容暗淡”的大佛照片.使学生产生问题:什么原因导致大佛如此“憔悴”

  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营建问题空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用紫色石蕊试液来探究FeCl水溶液的酸碱性这一实验,由于实验结果与学生已有的盐溶液呈中性的知识相矛盾,这个“一反常态”

  的实验现象让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3)通过“明知故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明知故犯”,就是教师故意犯错逼着学生质疑.因为怀疑中往往孕育着新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学溴乙烷时.在介绍了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后,我提出问题: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银溶液。但我明知故犯:向溴乙烷中先加入氢氧化钠后,直接加入了硝酸银溶液,让学生观察,结果没有观察到预期的淡黄色沉淀。反而看到了黑色沉淀。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且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随后通过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水到渠成,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4)利用热点新闻、笑话、谜语、名言、日常生活中的实验现象等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把与新知识有关的热点呈现给学生。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如在学习乙醇时。我提出了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真奇怪、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可消毒来可烧菜、有人害怕有人爱。”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就唤起他们的问题意识。又如在学习金属钠时,我给学生念了一条新闻: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据记载,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珠江江面上。其中三个发生剧烈爆炸而且爆炸威力很大.当时很多人惊叹“在水里的东西居然也会发生爆炸”。以此新闻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然会提出:“金属钠有什么性质,爆炸是钠本身还是另有原因引起的”等一系列问题,教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断提高。

  本文节选自《高教探索杂志》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