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历史教学实践与应用型

时间:2013-09-03 10:07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教育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的德州学院,其办学目的是在重视教学、科研的前提下,为山东尤其是德州地方经济、文化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德州学院要走有特色的应用型院校的道路,德州学院历史教学改革在这样的处境中如何开展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历史教学实践现状德州学院定位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的不同在“应用”二字,它更注重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同时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

  还强调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历史专业的特点恰恰是在其外在表现上同“应用”缺乏联系。一般说来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技能。

  历史教学是要把上述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其教育功能和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历史知识能够在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文化、道德和修养水平,它的教育功能不可能像有些专业一样,今天我学会了某个技能,明天就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历史教学恰恰是不可能把直接、快捷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它是通过历史知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某种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教学没有实用性功能,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会逐渐影响到其世界观、影响其是否可以用较为理性、客观的科学态度去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其实这正符合教育的核心理念。

  但实际上还是有些人据此就认为历史没有“应用”价值。没有“应用”价值意味着历史教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得不到重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史学界对历史学成为“冷门”或“边缘化”已有所关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寿彝教授曾针对“史学危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史学也要有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工作上进行准备,来迎接史学大发展。白寿彝教授特别提出这个“史学危机”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历史学能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能不能为培养新时期建设人才发挥作用是史学极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就业问题的不断突出,历史专业的特点使得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现象,就业难问题反过来又导致了历史专业招生的困难,以致一些地方高校历史专业有的年份只能招上十来个人左右或根本就难以招上。教育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中同时规定:“各类高等学校要科学确定办学定位。

  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教育部门将切实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这对历史专业的发展无疑又是一次考验。高校教育虽然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学生希望通过高校教育以便获得一个较好职业的愿望。因此,历史本科专业如何建设和发展是关系到历史专业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

  二、历史教学实践的改变

  (一)在理念上纠正有关“应用型”人才的短视观念现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片面认识和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用型”就是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能迅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历史教育功能具有突出的潜在性、间接性特征,与社会需求的现实性、功利性大相径庭,高校历史教学在努力符合社会现实的需求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二)在教学实践中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短缺和落后,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改变历史专业的特点限制了历史教学的应用性不像某些专业可以很快地运用于实践,但也并不意味着历史教学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历史学作为书写人类和世界发展、变迁、演进的学科,具有天然的文化传承功能,这一功能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民族来说都具有普世价值。现有的历史教学如果在某些方面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阻碍人们对历史教育作用的评估。例如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这部分历史是整个世界通史中最陌生也最枯燥的一部分,这些东西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离我们非常遥远,很多学生对这个又古又洋的专业方向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认为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授这些历史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大,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按照教材的顺序逐个讲述古代文明,而是强调世界古代史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比如在讲述基督教产生时,把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演变、宗教改革、近现代世界范围内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传人中国等一系列问题串联在一起,把古代史上的学术问题同现当代世界中复杂的宗教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古代史上的许多问题并不会因为它的久远而丧失其现实意义,其实在现实世界中依然可以看到它产生的影响。这种教学实践一方面传授了历史知识,一方面也改变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看法,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因为他们知道许多问题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懂得历史的延续性不仅表面上时间的传承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学术问题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科学的世界观,这其实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三)考试、考核方法的改变先进的考试、考核方法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负面影响,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现在的考核方式是通过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成绩,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在考试这个环节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由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掌握课本内容,而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以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办法过于简单,不能适应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考试的方式要多样,口试、期中的论文写作和期末的笔试相结合,考试应既能考核知识,又能考核能力,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考核制弹性大,可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四)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其局限性现有的实践教学设施还远未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现行的历史教学计划中,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大量的公共课、理论课仍占居了较大的学时比重。以德州学院历史专业2010届至2012届三年的毕业生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近8O 左右的学生以考研作为首选,其中6o 以上的学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其余没有参加考研以及考研失利的学生多数倾向于报考教师编、事业编或是公务员。这些报考教师编、事业编和公务员的学生是否能通过他们的入职考试是一个关系到他们未来前途的重要问题,但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是有欠缺的。纵观近几年的教师编、事业编、公务员考试试题,相当一部分知识同文史专业有较大的关联,这其实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一个竞争优势。但是,一旦进入到面试阶段时,我们实践教学上的缺陷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以教师编为例,很多地方学校招聘教师除要求应聘者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这样的技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现有的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同学生考研复习的时间基本一致,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把实习当做一种负担而流于形式。其次,实习的时间非常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实习的地点,教师几乎脱离学生的实习过程,没有很好指导学生的实习。这样的实习安排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可能从容地在教师指导下完全掌握和理解中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实习往往成为一个过场。实习被看做是弱于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很多学生甚至也包括一部分教师对实习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这是历史实践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都从事历史学术研究工作,更多的是要把讲授历史当做职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五)高校历史教学中“授人以鱼”的传统观念仍占统治地位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改革尝试在许多高校始终在进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改革尝试和措施往往是自发的、局部的、单一的,是各个学校历史专业独立进行的。虽然一些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还没有整合出一个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改革方式。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当前高校历史 教学中“授人以鱼”的传统教学观念占据统治地位,教师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和主体,学生参与有限。虽然现在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难得以实现。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是师生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把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二是学生也缺乏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态度。有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尝试中注意到学生的配合不够积极,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生由于中学教育的惯性作用,没有意识到掌握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方法替代大学之前的被动学习其实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没有合理的、清楚的认识。

  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这与我们历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活动课的结合来体现。在保证专业理论和基础课的情况下,适当地压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在专业课中占有课时的比重;适当地增加专门史如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地方史和一些边缘渗透学科的教学如古代典籍、历史地理等,以拓宽教学的范围;适当增加能提高学生工作技能的课程,如专业外语、论文写作、实践教学等。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历史课教材更新的速度,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实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编教材,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全面、生动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节选自《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