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学报》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13-08-22 10:17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研究背景2012年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来作为人力资源进行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o1O— —2O2O年)》中指出,到2020年,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总量需求将达到39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承载着培养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丰富的人力资源。

  安徽省作为职教大省,高职教育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平台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2006年开始,国家分三批确立1O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其中安徽3所),另外确立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单位;从2010年起国家再次分三批确立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其中安徽5所)。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C2oo6]14号)精神,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达到“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r二、当前安徽省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招生数量持续锐减,各专业生源质量层次差别较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上已经达到顶峰,在面临全国高考人数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面l临生源危机,展开了生源大战,招生形式呈现多样化,不少高职院校加入了自主招生的行列,造成了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难度。l2 招生数量的持续锐减,也造成了各专业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均衡,对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理念比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报名的学生趋之若鹜,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而有的专业由于市场定位差,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报名人数严重不足,甚至无法正常开班,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与建设。

  (二)校内外师资力量不均衡,尤其缺乏企业一线教师高职院校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且这支队伍既包括校内专职教师也包括校外兼职教师,然而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却一直饱受师资困境,往往最为缺乏的就是校外兼职教师,尤其是来源于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和专家能手,他们的授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作用,l3 但由于受制于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的工作性质特点,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真正能够坚持到校给学生上课的屈指可数,这也导致一些新申报的热门专业,缺乏核心专兼职教师,极大地制约了人才质量的培养。校内的专职教师虽然在学历、理论深度、人员管理、上课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比校外专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校内教师由于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过,在实践技能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在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办学背景下,显然已成为了办学的一块短板,亟需得到修补和提升。

  (三)校企合作存在结构性失衡现代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和开拓,各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道路,以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理念为指引,校企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如通过“引企人校”建立“校中企”、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输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室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在国家骨干建设院校或示范建设院校中,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充足,校企合作方式与机制较为成熟,合作企业较多,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企业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从进校就被企业预定一空,学生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在其他院校或非重点建设专业中,由于校企合作企业相对较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这种供不应求与生源过剩的现象形成了结构性失调。

  三、推动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打磨精品专业,发挥示范院校引领、带动能力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一个好的专业要想得到社会认可,除需要建设者用心经营和认真思考之外,学院在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上也应给予大力支持,但一个学校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学院在专业建设上不能实行“大而全”的策略,而是应该有所取舍,集中精力、资源优先发展精品特色专业。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专业建设把脉,整合课程设置,突出能力素质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强化实训投入,建设和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出资打造立体化的综合实训平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实现毕业证培养质量与企业需要无缝对接,通过打磨一个或几个特色精品专业,铸就品牌特色,形成对其他院校的引领和带动效应。

  (二)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学院应积极搭建教师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以丰富和开拓教师视野,有条件的应实行校际合作交流,进行教师互挂、互访,邀请优秀教师进行授课示范,互相观摩学习。同时应注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或通过建立教师工作站,采取轮流输出方式,并将输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停下来,全身心地输出到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将企业的实践经历和操作流程带到课堂,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三)加强校际合作,建立教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平台加强理论与实际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积极进行教科研项目申报,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自我总结和提升,各高职院校对在高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及未来思考应及时予以总结,并可以考虑进行校际合作,搭建教科研项目合作申报平台,采用联合申报,共同研  究、探索,积极推动我省高职院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四)建立校企合作共享平台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功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紧贴一线企业、行业实际,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不能闭门造车。教育部在关于高职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中明确指出要走校企合作道路,鼓励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走“工学结合”

  与“工学交替”的办学路线,鼓励和吸引企业同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实习基地、实训资源学校和企业共享,既是学生的教学实训基地,同时也是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并通过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双方树立“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导向”的合作理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设立第三方企业培训和鉴定机构,推动职教事业发展目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缺乏权威机构,一般只能通过社会市场用人单位进行检测,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技能水平的高低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反馈渠道,所以目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的“空白区域”。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同企业形成校企合作,有些特殊专业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困难和阻力较大,一方面企业缺乏积极性,由于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不愿意与学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受制于事业单位编制及人员管理要求,对一些缺乏高学历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难以录用到学院进行工作。再者,基于企业的工作特点和性质,一些行家能手对到学校从事兼职教师的兴趣也不大,基于上述原因,为推动国家职教事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企业培训基地,国家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鼓励设立专门从事企业技能、岗位培训的第三方企业培训公司,该公司按照企业的运作流程,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并收取一点费用。同时为保证培训的质量,国家应专门成立机构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予以发放相应岗位的技能等级证书。该模式与国内现在的驾驶证培训模式类似,这样可以通过第三方培训公司来解决实训基地问题,同时也能够借助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机构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各自为阵,应该进行统一协调、部署安排,尤其是在生源紧张、生源层次差异较大的背景下,各院校更应该抱团发展,加强合作,发挥国家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树立大市场理念,鼓励民营资金,参与办学,走股份制合作道路,提升办学层次,打造大型综合性职教集团,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突出我省的办学优势,推动我省由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的转变。

  本文节选自《教育学报》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