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中国翻译》中外名着标题翻译分析

时间:2013-08-20 09:39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作品标题的语境与翻译标题的选取貌似简单,其实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标题翻译也是如此,任何作品翻译都需讲究一个语境,而语境又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上下文的衔接,外部语境则是作品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标题并没有内部语境,框架的散乱可能会导致上下文的缺失,所以在标题的确定上难以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找准文章中的关键,然后顺着文章的关键找出作品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准确提炼出符合作品内容的标题。在英美文学中有两部书名几乎一致的名着,其中一部是由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写作的“The Invisible Man”,该书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找到了一种让人全身黑色素消失的药物,因而该药可以用于“隐身”;另一部作品则是由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Invisible Man”,该书讲述的是在种族歧视下黑人被忽视,所以在翻译中前部作品被翻译为《隐身人》,而后部作品则被翻译为后僭不见的人》,两者的翻译巧妙地突出了两者的区别。

  另一个较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the Wild”,这部作品在我国大概有30多个译名,其中最早的译名是郑振铎翻译的“野犬呼声”。从作品内容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呼声”并非来自“犬”,其次,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野犬”,再说无论是野犬还是家犬,它本身都不会“呼”,因此该译名并不成功。郑振铎本人并未阅读过原着,但他后来显然意识到了“犬”与“呼”在字面上的不和谐,所以将呼改成了吠,于是书名就成了现在的“野犬吠声”,但从小说的语境角度出发,该译名仍违背了小说原本的精神内涵。另外该书还有“野性的呼唤”和“荒野的呼唤”等译名,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译名采用的都是“呼唤”,并非“呼声”或者“吠声”。尽管这几个词在字面上比较近似,但其中包含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是“野性”和“荒野”的区别,英语中的“wild”既具有野性的意思也具有荒野的含义,而两个译文在中文中也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一个是指具体的自然环境,另一个则是指抽象的原始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标题应紧扣语境,在受到语境限制的同时对语境进行无限的延伸。

  二、标题的修辞手段与翻译着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曾在《美学概论》中表示,变化是审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时刻保持变化才能满足人类的对心理刺激的需求,从而在意识上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审美观。文学作品标题也是如此,它需要起到唤醒读者意识的效果,所以在标题上作家也会花费较多的心思,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创造语言上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性的作品是由阿伦·泰特创作的“Reason in MadneSS”,该文学评论集使用了矛盾修饰书名让人过目难忘,翻译为 狂中的理智》,既突出了疯狂与理智二者之间的矛盾,又符合小说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有一篇着名的小说“Leaving the Yellow House”,讲述的是一位居住在黄色房子里的贫困老太太,身体的病痛使得她一直是邻居的负担,所以邻居们都希望她能早点“离开”,而老太太在离开人世前一直在思索着将房子“留给”谁。 “Leaving”在文章中除了指离开这所房子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是指离开人世,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突出离开,还要突出留下,所以不论是将它翻译成《离开黄房子》,还是《黄房子的归属》都无法将文章中的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这类标题为译者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而译者既要完整表达标题的意思,又要保留原标题的“韵味”是基本_上不可能的。

  三、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标题翻译标题不仅是作品精神的代表,也是情感内涵的融合,所以对于标题的翻译我们应忠实于原文,在理解全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玛格丽特·米切尔有一部着名的长篇小说“Gone with theWind”,或许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但它在我国的译名却广为人知,即《乱世佳人》和 。

  这两个译名在情感精神的传递上并非恰到好处:首先,米切尔的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重建为写作背景,所以用“乱世”来突出这部小说的写作环境不准确;而小说的主人公斯嘉丽不仅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更是一个女强人,从她面对丈夫战死前线并勇敢奋斗的生活经历看来,用“佳人”这个词来形容,似乎不能完全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从小说的整体内容和语境分析,译者似乎并没有忠实于原着,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思为小说另起的书名。译成《飘》也存在一定的不妥之处,因为“飘”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游离不定的感觉,但故事的主人公斯嘉丽从头到尾都很坚定,不论是她居住的地点,还是她的情感取向基本上都没有出现过彷徨,因此从原文中并不能找到理论依据来支撑这个“飘”。另外,原文中的标题是四个英文单词,而翻译成中文后成了一个字,从字面看来似乎也不太对应,所以根据原书名“Gonewith the Wind”,将作品标题翻译成《随风而 更为准确,在传递伤感情绪的同时,保留了原作品的思想情感。

  着名作家福克纳有一部名为“Soldiers’Pay”的小说,在中国被翻译为《军饷》和(士兵的报酬》等标题。小说是福克纳早期的作品,描述了战争带来的伤害使得青少年在思想上陷人迷惘,因而在生活中陷入了精神荒原。从作品的角度出发,翻译为 饷》很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虽然退伍的士兵返乡后不再享受“军饷”,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军饷是小说的全部,小说讲述的重点是士兵们在遭受这些遭遇后,痛苦和失落成了参军给与他们的唯一“报酬”,这种“报酬”并不是具体实在的,而是抽象的具有讽刺性的情感补偿。所以将小说变体翻译成《士兵的报酉 相对比较接近原作。

  四、结语文学作品的标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它高度概括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重要内容,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除了要保留原标题的韵味之外,还要在字面上引人注意,做到具有代表性和延伸性。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不仅是引人文化的媒介,同时也是丰富和发扬我国语言的一种工具。泽者既不能完全屈服于原标题,又不能脱离原文的主旨,一旦在翻译过程中表述不当或者对文章内涵理解不够则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从而出现脱离语境或者文不对题的现象,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对译者的文学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另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把握好语境、修辞手段和精神内涵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只有足够了解译人语的文化环境,才能保证标题翻译的质量,使得译文对原题的翻译恰到好处。

  本文是节选自《中国翻译》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