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关于改革开放的议论文

时间:2018-08-13 17:15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编辑李 点击:

  关于改革开放的议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负向趋势

  摘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社会变迁的轨迹中,把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发展脉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关键词:改革开放,就业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社会变迁的轨迹中,把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发展脉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一)服从分配阶段:

  从1978年到1980年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该阶段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在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择业标准上偏向政治化;在择业过程中,以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为第一因素;在择业意向上重政工而轻农商。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当时的就业形势:就业无忧,国家全包。

  (二)走向开放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择业倾向上由被动走向主动;在择业评价上有政治化走向经济化;在择业标准上,更加利益化。“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跳槽现象逐现,“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从“一步到位”变为“骑马找马”。论文参考网。

  (三)多元化自主择业阶段

  从1993年开始,逐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和选择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该阶段以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自主化”和“多样化”的取向也越来越明显,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流。同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仍然存在许多偏差,如就业价值观功利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

  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负向趋势

  综合上述历史演变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从大体趋势来说是好的,能够把自我利益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传统价值观与消费潮流西方化的不良影响,出现一些不好的就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地点、奖金、住房等物质问题。只要是大城市,薪金高,其他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就连小城市都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对象,更别说西部的许多欠发达地区了。论文参考网。其实,无论是现实的需要还是长远的发展需求,这些地区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生想到的只是当前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关注的只是自身物质生活的富足,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不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思想觉悟。

  (二)就业价值观趋向理想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然而,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把自己当作时代精英来看待,没有对自己的专业及能力作出理性的评估,而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过高的期望。据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50.2%的北京籍毕业生和62.6%的非北京籍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地区工作,约5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大学生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方面面都称心如意的工作。只是竞争的日益加剧,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令许多刚走出校的大学生难以适应,许多大学生择业时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高薪、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物质享受。这种价值取向在求职初期是很难实现的。

  (三)就业价值观趋向被潜规则化

  “潜规则”指的是事物之间特别是人之间复杂与矛盾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规章制度等“显规则”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潜规则”必须像不成文的惯例一样被遵循,同时又不同于一般的惯例,因为它是灰色的。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错位的背后,其实也有一个“潜规则”在左右着毕业生们的就业思维。据一份大学生求职择业调查问卷中,就“你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一题,高达20%的学生选择“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托关系”。[③] 正如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家长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④] 而家庭社会资本欠缺的弱势贫困大学生会陷入悲观、被动的求职状态。他们很多时候难以充分和顺利就业,或就业质量相对较差。当教育只能改变一定阶层以上的人的命运时,对处于社会弱势的那个群体而言,出生就成了一种先定的命运,而一旦一切都逃不脱与偶然的出生与生俱来的命运,那么努力就变的毫无意义。因而,某些大学生被迫“被潜规则”化,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来获取理想职业,而非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竞聘得来。这种负面的价值观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甚至会腐化社会风气,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论文参考网。

  三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在功利化趋势中寻找平衡点――关注大学生合理经济需求

  马克思认为,职业价值观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在从业过程中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个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大学生的道德的外烁性上,要求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区去,实践自己的责任。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忽视了满足毕业生合理的经济需求,特别是部分毕业生急需高收入就业以还贷的需求,或者急需高收入照顾家庭的需求等等。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需要。到西部艰苦的环境中去实现自我价值的这种高级需要也必须建立在低级学要满足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追求高薪、大城市,不能一概贴上功利化的标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这种功利化趋势中寻找平衡点。一方面要通过实际调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了解他们的就业价值观、预期工资期望值。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对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贷款情况、专业技能等的了解来分析毕业生可能接受的就业地区和单位,以此作为我们思想教育、政治动员的资源。

  (二)在理想化趋势中寻找现实基点――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开始从“精英”走向“大众”,部分学生还未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这种理想化趋势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为社会理解的。因此,在 “大众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应入情入理地对大学生予以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精英”就业观,淡化“精英”意识,增强择业的主体意识,降低不切实际的就业,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树立主体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及新的就业观等;加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以进取的态势,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面对就业竞争,顺利实现就业。

  (三)在潜规则化趋势中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制度和教育支持,努力实现就业公平

  在整个社会的潜规则化的大环境下,需要在净化和优化社会大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逐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就业的真正公平,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是制度问题。因此整个社会要加大对这些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对于贫困大学生施以经济资助和政策扶持。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从经济上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逐步建立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对贫困大学生多加关爱,减轻其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并适当引导贫困生到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尽可能降低就业成本,并优先推荐贫困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当代青年发展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刘允正,赫春新,何新生等.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 陈丹英.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错位之“潜规则”解析[J].高校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