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语文研究》中学作文教学刍议

时间:2013-07-29 10:26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它主要由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两个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促进。其中,作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而言,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可见,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和把握其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把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水平。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统一发展。

  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状况及存在问题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共同弱点是把十分复杂的作文训练简单化,套用自然科学的程式让学生成批地生产出好作品。这就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效果差、效率低的结果,同时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概念化、模式化严重,假话、套话、空话连篇。总体而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本末倒置的倾向:

  (一)重形式而轻人文教育语文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作文教学最能凸显这种作用。综观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还是写作最能展现学生的思想情感。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置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于不顾,一味追求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在这种重形式而轻人文教育中成长的中学生,不免写出假话连篇的作文,失去了作文中最精华的真情实感。

  (二)重模式而轻能力培养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但随着学生升学压力的增长,不少教师也为他们着急,于是出现教师们将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起抛给学生的现象,让其死记硬背,然后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来完成一次次的写作。在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练习中,学生缺乏个性化体验及对社会和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被窒息,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开启心灵的钥匙也将逐步被丢弃,最后便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作起文章来显得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课堂而轻生活体验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然而现在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几篇范文,然后开始苦思冥想,闭门造车。

  这样的与世隔绝的封闭式课堂模式,使学生们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缺乏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造成他们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或者仅仅是一知半解,使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们思路狭隘,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三、优化作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也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接轨。而作文作为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教学不能单纯为培养几个竞赛“尖子”服务,为应试教育服务。而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写、会写,而且乐于写。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改变学生不爱写、怕写作文的状态,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朱自清的《春》一段中的描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 ”这段文字作者抓住了初春小草的特点,用“嫩”来表现小草的质感,用“绿”来写其色,最棒的是用“偷偷地”“钻”这些词生动地描绘了小草的情态。为什么朱自清能将初春的小草写得活灵活现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第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我们要求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提倡多阅读文章,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指书读得多了才能博古通今,知识才厚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第三,多记随想,多记日记。面对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生课外时间有限,长期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冰心说:“那随处可发的灵感乃创作之源,千万别让它流走??”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随时留住那淋漓尽致的情感,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第四,以说促写,笔下生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侃”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强调“学生为本”这一原则,鼓励学生多开口,这样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为“写”打下基础。另外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力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第五,模拟写作,培养文风。模仿是人类学习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燕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刘向的《战国策》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鲁迅曾尖锐地指出:“小说技法之类的东西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在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自己的文风。

  第六,充分肯定,艺术批评。随着新教学理念的引入,肯定学生的优点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使面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也应委婉地指出。大家都知道,周瑜是三国时期了不起的人才,其才华与自负共存。吴国霸主孙权正是看中了周瑜的才华而重用他,让他在吴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试想当时孙权只看到周瑜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他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干,使吴国得以与魏、蜀三分天下吗?

  以此类推,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人室”。

  此外,还应注重实践中的鼓励与促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并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喊大叫,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不再惧怕写作中的“拦路虎”。

  本文是选自《语文研究》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