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现代教育管理》高校社交网络下的德育工作的开展

时间:2013-07-04 10:13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SNS(社交网络服务)的价值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是基于六度空间理论下的典型媒介形态,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搬到网络上来,根据特定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sNS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真实性和实用性。通过互联网的方式,SNS将人际关系网的资源充分的挖掘,从而可以轻易结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这样的纽带关系,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因此我们可以说,SNS是以现实社会交际关系为基石,模拟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又回归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不仅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为其提供了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师生可以通过人人网、QQ、MSN、各种论坛、博客等更轻松地进行交流,通过网上的交流,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引导、教育、帮助学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笔者将SNS的价值具体归结如下:当前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校园SNS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互动平台,具有强烈交往需求的学生通过这种网络社交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自己在某方面志趣相投之人,而且交流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方式更多,SNS同样还可以将平时所得所感所想及时共享在网络上,使得自己的好友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新鲜的思想,把握最新的动态。也可以将自己的心情、境遇、经历在这个虚拟网络中加以抒发宣泄。由于这种分享是互动的,它既满足了大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私人感受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的渠道,让他们能各展所长、各取所需。除此之外,与单纯的互联网不同的是,sNS并不只是单纯的信息传输互动的媒介,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上的特定知识进行分类、整合与管理,成为信息的“过滤器”和知识的“指南针”。

  这相比传统互联网来说更让大学生免遭各种不良信息的侵扰,并且由于大部分是实名注册,可以减少受诈骗的概率,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交网络平台的纯净。

  二、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网络信息传播条件下,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这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德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牢固把握高校德育的主导权。笔者认为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一些重要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

  在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是施教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这一新型的德育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正是大学生主体意识迅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结果。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在社交网络中积极参与对理想信念、社会热点、思想道德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大学生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交流与辩驳以及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对大学生来说产生逆反心理最少、参与积极性最高、教育效果最好的德育工作开展方式之一。

  (二)实践性原则对于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而言,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德育工作者要真正进入网络生活,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并且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多接触网络,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网民。德育工作者还要真切地去感受网络文化,了解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思想、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变化。

  当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现象就说明了大学德育环境的重构和教育文化的转变,所以只有不断熟悉和掌握网络文化,才能做到在网络环境下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

  (三)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体现的正是社交网络下德育开展工作“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二者的统一。网络德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自己在网络多元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做到始终坚持做正确思想观念或价值观的引导者,积极运用网络手段用正面观点去影响网络舆论,对网络上的错误观点和舆论进行批判和辩驳。因此,网络德育开展工作既要充分满足德育的强烈目的性要求,更要分析和遵循网络环境与信息传播所特有的规律,只有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主导和疏引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

  (四)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要求德育工作者根据人们网络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有效的指引,不断提升人的实践水平和思想观念,达到对现实状况的超越。因此,在技术革新时代,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前瞻意识,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一种新技术带来的进步因素和教育价值,实现对技术应用的积极引导和网络教育场域的主动营造,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正确策略选择。德育的前瞻性原则还要求学校教育者在推进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软环境”,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来吸引大学生,把大学生凝聚在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五)渗透性原则网络德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立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工作中,要运用“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相关真理”这一基本规律,把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德育的渗透性原则是与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相联系的。

  社交网络文明极大地促使了当代大学生在平等意识、参与 意识、自主意识、选择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正是网络科技时代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显着变化,使得德育工作者必须把渗透性原则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三、辅导员利用校园社交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

  (一)辅导员参与社交网络互动了解学生动态网络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快捷性,所以不论是学生的个人状态还是高校内部的群体性事件都可能在社交网络中有所征兆。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认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应该知彼,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价值趋向,才能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上游刃有余。

  比如,学生都有被人关注的需求,特别是来自辅导员的肯定。因此辅导员对于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状态、日志甚至照片都应关注并给予肯定回复。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进而转化为对辅导员T作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德育工作者要起到类似于监测中“雷达”的作用,也就是说辅导员尤其要对“非常态信息”保持警惕,特别是对学生发布的反常状态,比如涉及到“轻生”“抑郁”“暴力”等词汇。辅导员参与社交网络的互动还可以掌握学生动态和了解高校热点。当然,参与互动还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比如积极乐观、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想法。对于一一些不理性或者极端的言论,以引导和教育为主,不能一味教条式的批评和否定,实践也表明用幽默风趣又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提醒更能让学生接受。

  (二)辅导员回归现实,解决问题当辅导员在社交网络中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时,要从侧面了解其生活、学习、工作上是否遇到挫折,出现问题。

  通过调查和甄别,如果仅是思想负担,辅导员可以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进行开导;如果存在心理等严重问题,辅导员在必要时应请专业人士(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疏导。总之,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发现的问题,有必要及时回归现实予以解决。比如,当发现有大学生提出进行集体活动时,辅导员可以进行合理评估和判断,纯属公益性质活动只需做好安全提示工作即可。如果有人制造谣言故意煽动大学生情绪,则要及时向学校上级汇报,学校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则要密切配合,防止事态恶化,形成不稳定因素。

  (三)利用社交网站及时关注就业问题十年寒窗走进“象牙塔”,可在如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校园不再称得上无忧无虑的象牙塔,就业压力时刻压着每一个高校大学生,压出了恐惧、迷茫、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诚信教育,诚信就业不毁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教育,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始终。在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标准,走正确的成才之路。德育工作者在社交网络中要发布、分享一些实用的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学校就业状况乐观,在校学生的心理才能少一些包袱,生活的态度才会更加积极向上,从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树立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德育之信仰在学生看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管教,容易引发叛逆行为,所以把德育和信仰联系起来,想办法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心中种下信仰之花,树立道德的标杆,从人本的角度去塑造完整健康的心灵,才能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使命,也是艰巨任务。正如檀传宝教授在其书中所言: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如果不加以矫正,中国德育所面临的危机将日益严重。所以我们要思考,在德育中如何建立信仰?如果真的能在校园建设中,形成精神层面的信仰,构建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学校含辛茹苦教育者的一种良好态度,笔者认为,对于德育工作者和学校来说,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和保障。

  笔者之所以在文中主张树立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德育之信仰,旨在说明学生从内心接受辅导员德育开展工作的重要性。伯尔曼曾说过,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笔者认为,没有信仰的德育工作将如羊走迷,偏行己路。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视道德规范而忽视信仰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加强信仰教育以构建德育工作新理念的两点设想:

  从德育工作者角度来讲,德育承载了很多,但开展失当又仿佛什么也未承载。所以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要做到身体力行,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让其知道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学校的口号、领导下达的命令。当然,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还必须要有足够的毅力、耐力和亲和力,比如辅导员若想通过“人人网”建立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就应该真真切切以一名人人网好友的身份融入学 生,只有这样,和谐氛围一旦形成,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德育工作,将会赢得学生欣然接受。

  从学生角度来讲,树立对网络德育工作的信仰更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育中的问题似乎只和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而与受教育者个人无关,所以当遇到问题时,学生总是坐等德育工作者高效快速解决,自己却找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推卸责任,不能客观审视自身问题,进而放弃从改变自己行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孤军奋战,在没有学生配合的情况下,何以想出高效快捷而又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德育工作的信仰理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导向体系。学生应该认真审视自己,与其抱怨,不如行动。在网络如此发达的高校,学生更应该充分利用社交网站与德育工作者互动,加强沟通,只有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本文是节选自《现代教育管理》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