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大学生就业与大学教育浅谈

时间:2013-09-25 10:10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受关注群体,在“教育”这个造就人类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得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而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密切相连。而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所承担的责任是研究就业问题的本源,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每年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

  的非对称性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问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人口900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等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功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影响

  l、区域结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部难、片面难。我国东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受到限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难和片面难。

  2、供求结构矛盾造成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首先,专业需求不平衡,造成专业结构矛盾,部分高校不结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其次,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结构矛盾。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机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1、教育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教材滞后、教学环节欠合理、教学模式与市场不对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和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

  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大学培养质量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3、高校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不完善、不配套。

  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科学的评估制度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只有4%左右。二是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害怕失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也说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三是选择到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少,而选择考取国家各类公务员的却不乏其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既有社会体制问题,也有教育体制问题,同时还有大学生自身问题。对于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值得我们理性思考。

  三、大学生就业与大学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是贯穿教育活动始终、为全部教育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综合审视现代大学教育,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的新道路,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身潜力。大学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更加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在教学活动中以“灌输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参与者,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这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不但要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导向功能。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感染功能,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染人、陶冶人。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发挥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以坚持学习,培育教师的时代精神,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首要目标。带领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重任,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实践中展现良好的职业风范,才能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树立科学的认识观、发展观,改变现有人才培养观念,深化就业型、创业型教学观念树立“推销毕业生”的办学及教学思想。多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调整学科结构,实现课程多元化、开放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距离,因此,学校要鼓励和指导大学生选好选修课,并尽可能多的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和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将来择业需要。

  (五)建立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模式高校应大胆尝试校企联合办学,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建立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和活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要理论联系实践,并注重实践;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高校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所以,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结合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高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打造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进入就业市场做准备。

  加快建章立制,完善教学评估与就业评估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实现教学提高就业质量,以就业促进教学改革。

  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