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

时间:2014-06-04 09:28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大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内涵“资助”(Financial Aid)在《教育管理辞典》的定义,就是指以财务来帮助。大学生资助是指为了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资助。在现实中,大学生资助除了物质帮助,还包括精神辅助和心理援助等实践活动,它的目的是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育人”。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资助工作本身包含着经济资助,也承载着育人职能。崔邦焱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高校开展资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可见,“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才是我们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却依然注重助其完成学业,而忽视其育人功能。其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认识模糊,未能把握资助育人功能的关联内涵。
 
  笔者认为,大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内涵应这样界定:资助主体为保障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主要为经济贫困,心理存在一定问题,性格偏执,世界观扭曲等)基本教育权利而设计的一种制度,是指资助主体在提供资助时,以资助为载体,对大学生在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作用,主要体现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知识技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精神上的激励、心理上的干预、品格上的塑造、知识上的认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文明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爱党爱国的精神、感恩的情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也就是“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在理解和把握大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科学内涵上,要注意把握以下五点:一是为谁育人的问题。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注重实际利益,或信仰真空,或信仰宗教,或信奉金钱。归根结底,我国的教育事业所培养的大学生,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爱国爱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所以,资助育人也应承担这一基本责任。二是谁来育人的问题。不要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归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这种认识无疑会导致“重资助、轻育人”及二者相互脱节的后果。“资助主体在给大学生提供资助,助其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应注重德育为先,以形成‘全员育人,人人育人’的良好格局”。三是怎样育人的问题。大学生资助育人是一个新的课题,怎样通过资助达到育人的目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要不断完善资助育人的体系和制度,不断探索资助育人的路径和手段,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载体和工作模式。四是育什么样人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为自己培养接班人,还是培养掘墓人,这是关键。资助育人既要学生感受到党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又要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改革创新的品质、自强不息的斗志、开拓奋进的科学境界、感恩社会的奉献精神。五是育人效果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方法陈旧,而大学生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受利益驱动影响较大等,不愿接受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排斥心理和受挫心理严重,如何以资助为手段,强化资助育人效果,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
 
  1.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理念有待更新当前,高校的资助体系设置多注重于经济补偿,集中在解决学生经济问题上,对资助理念育人功能缺乏全面的认识和透视,关注学生完成基本学业过多,关心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从资助方法来看,一些资助主体只关心资助的经济功能,认为资助不外乎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目的就是通过物质援助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其次,“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由此,一些资助主体只注重思想教育,且手段、方法单一,对其他育人功能关注不够。再次,资助形式陈旧。目前,资助形式主要是国家奖学金、励志将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受资助的部分学生宽厚、包容、文明等一些基本道德意识,还是十分欠缺。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条就是以奖代助时,考虑的是学习成绩,考虑的是资助资金的落实,而忽略了学生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爱心、责任等。
 
  2.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忽视了弱势群体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部分贫困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他们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受经济环境和当地教育条件的影响,与其他学生相比,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争取发展空间,但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一些学生不愿让其他学生知道自己家境贫寒,虚荣心在作怪。还有的贫困生,有一种感觉,反正我家境不如人,在学习上也应不如人,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在参加活动,交朋友等生活各个层面,都认为自己比他人低一头,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家境不如人,关键是父母没有好的社会地位,要想改变现状,就得靠自己,所以人校后,一头扎进学习之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和人交往。由于自卑心理产生的内向性格,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也会出封闭孤立、压抑、焦虑、不自信、不善与人交往等现象。
 
  3.无偿贷款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给困难生提供的大多是无偿资助,缺乏互赢的有偿资助。一方面,无偿资助虽然能暂时缓解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但这种不劳而获容易使他们养成等靠要的思想,培养的学生缺乏创业、创新、自强意识,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意志,去拼搏、去奋斗;另一方面,无偿资助会导致部分困难生心理负担加重。由于贫困而产生的封闭、自卑、压抑等不良  心理,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缺乏自信而不愿抬头做人。从长远看,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更不利于他们以社会人的身份立足。其实,美国的“资助包”和“国会方法”,不仅使美国“多元互助”的理念转变为现实,使多元资助的政策效果凸显,而且还使每一个受助的学生体会到资助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和政策的公平,体会到“不劳动者不得食”。同时,也会觉得走上社会后,应该对社会尽一份责任和义务。这种强有力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教育,使学生能够担当、敢于担当,能够创业、敢于创业,能够奉献、愿意奉献,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自由成长。
 
  4.骗助现象导致反向育人效果出现新资助体系的关键,就是从源头上界定受资助对象的身份,而在这一认定程序中,高校要求学生提供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由于现行助学金大多是无偿资助,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和行动上的惰性,特别是在目前利益驱动和攀比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学生利用关系网在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假证明,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到位,无疑使骗取贷款人数增加。这也使大学生群体受到不劳而获刺激,结果是大学生诚信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也使国家因缺少互信,而互相猜疑,和谐社会也无从建立。总之,无偿资助会对受助对象产生反向教育效果,不利于资助育人体系功能的完全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阳光工程”资助育人体系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开发。
 
  资助的方法、模式、体系有很多种,例如:如何确定贫困生的标准,强化资助育人立法,建立健全资助包,建立国家、社会、企业、高校等一体的资助体系,贷款为主、无偿为辅的贷款机制等,极大地推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但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到“建立四个机制,明确四个结合”,使资助成为“阳光工程”。
 
  1.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资助工作与完善机制相结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贫困生的认定为前提。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具有实际效能的规章制度,应根据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参考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用于生活消费所占支出的比例,大学生所在地学校的收费水平和学校里的消费水平,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信息分析平台,根据分析数据,确定资助临界点,以便准确定位受资助对象。为保证公平、公正,让每一个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要建立一个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评价机构,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给高校出具的贫困证明必须逐级签字核实。加强联合督察,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信箱、微博等监督手段。学校也对学生生活进行私下查访,了解其真实处境,使资助资金发放准确,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良好的规章制度是资助工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2.建立完善资助信用机制,资助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美国非常重视个人信用体系完善,即使是在学生成为职场人,银行依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来及时掌握贷款学生的就业及收入情况,个人一旦有不良的信用记录,这个记录就会伴随他的余生,甚至今后无法贷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贷款拖欠的风险。这对还贷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网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跟踪管理,开展诚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变动情况和单位调整,督促贷款学生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我国的资助形式应向多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和发放助学贷款方向发展,使贫困大学生在体会到国家、社会帮助的同时,提高自立自强能力,从而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从资助效益来讲,各种资助方式的优先排序为:助学贷款一勤工助学一奖学金一助学金一困难补助一学费减免”。这说明,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这两种有偿资助应当成为贫困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3.建立就业帮扶机制,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相结合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随着国家的整体实力的加强,政府应该给困难的学生以资助,帮助他们完善学业。其实,发达国家也是将有偿资助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何况我们还是一个未全面实现小康的人口大国。目前,国家的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名人、企业家、社会基金会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引进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建立企业行为、道德、精神养成机制,不要简单地认为,资助是政府行为,是国家的事,高校、社会都应通过联动,实现资助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应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制定帮扶方案,对那些通过有偿资助,完成学业,具备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的贫困生,优先推荐给用人单位,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国家不但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而且还帮助完成就业,并通过开展“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父母”主题教育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懂得国家对待贫困生的双重资助,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只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才是感恩、回报祖国。
 
  4.建立心理干预机制,资助工作与人格塑造相结合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很多贫困生都存在心理焦虑、自我封闭、不愿交往等问题,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个别贫困生会产生仇富心态,对社会抱有不正确的看法,久而久之会出现偏激行为。而“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因此,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进行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建立贫困生心理干预机制,使资助工作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帮助贫困生心理减压、减困。通过心理专题讲座、受挫心理辅导、正确的人际和网络沟通、健全人格分析、优秀贫困生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以一带一帮扶、心贴心交流等方式,让贫困大学生时刻感受到心理平衡,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