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从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历史发展看大学职能演变

时间:2013-05-31 10:33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与城市历史关系的梳理,挖掘出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发展模式及大学职能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大学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关键词:大学城市历史关系职能转变现代社会,大学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大学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城市发展为大学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和社会的的发展不断对大学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想要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需要追溯到距今900多年前的中世纪,它们的兴起和诞生基本上是同步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从最初的相对孤立、相互排斥到历经摩擦冲突、互利共惠,再到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关系发展模式,并伴随着大学职能从单纯地保存与传播知识来培养神职人员等贵族阶层的接班人,到从事科学研究,再到直接服务社会的演变。

  一、大学与城市的相识阶段— —相对孤立、相互排斥这个阶段发生于中世纪时期。有闲阶层在城市中用又高又大的围墙围合成封闭的四合院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生活。这时侯的大学显得特别清新脱俗和与世无争,是一种超越于普通民众的特殊场所,并且从城市其他人文设施中分离开来,成为城市中的象牙塔,所以在当时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学校里的师生很少参与城市社区事务,市民也将大学看做城市里的“另类”或“不受欢迎者”。帕森斯在1963年写道:“大学的策略是在城市的进攻下撤退或者自愿与城市隔离,局限于在象牙塔里,通过学术垃圾、口头攻击和对城市罪恶的偶然批判而进行的偶然攻击。城市官员和大部分市民几乎意识不到大学的存在”。但是,学的社会存在基础是城市,是城市这块沃土孕育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在欧洲中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城市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托马斯·班德在《大学与城市:从中世纪起源到现在》一书中指出:“大学是城市的产物”。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大学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城市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社会需求最终使大学的诞生成为现实。

  二、大学与城市的相交阶段——摩擦冲突、互利共惠这个阶段大体来说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这时候大学虽然寄身于城市当中,但并不从属于城市。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教会和国王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为拉拢大学而赋予大学很多权利,使大学成为一个特权机构,且具有非营利性和免税地位。这激起了市民的不满,导致大学与社区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大学发挥其教学与培养人才的职能,除了培养牧师、教会成员和为国家服务的官员之外,也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大学与城市之间既充满了冲突与斗争,又充斥着很大的利益关系,两者就是在合作与冲突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一)大学与城市之间的摩擦冲突由于教会和国王赋予中世纪大学很多特权,城市当局对大学的干预非常有限。

  围绕房屋租金问题,巴黎大学的师生与市民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1200年,巴黎大学的学生因为房屋租金问题与店主发生争执,这引起市民不满。市民请求地方当局对学生进行打压。之后,巴黎大学求助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并得到了国王的大力支持,他颁布法令,给予巴黎大学独立的司法审判权,使巴黎师生免于城市官员的审判。而发生于公元1229年的罢课事件则使巴黎大学获得了教会的支持,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于1231年颁布了着名的“知识之父”Parens Scientiarum)特许状,赋予了巴黎大学许多特权:如罢课权、制定规章制度和惩罚违反规章制度者、限制主教管理大学事务的权力等。

  发生于1355年2月10日的牛津城着名的“圣学者13”事件标志着“城镇与学袍”之间的斗争达到了顶峰。后来,参加暴乱者遭到严厉惩罚,遂将该13定为“圣学者日”。市民一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大学获得了管理城市的特权,牛津大学与市民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得以确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4年,牛津大学才丧失了管理城市的实质性权利。“市民生活在自己的城市里,却几乎像是征服者的奴隶或臣民。”

  (二)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利共惠尽管大学由于其特权地位而无视社区利益,不接受城市的管理,引起了市民的不满,但大学师生的消费及其社会职能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1.城市为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大学师生的消费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大部分中世纪大学建在城市之中并非偶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城市物质条件的充裕和设施的发达。正如马克口教授所说:“一般来说,城市比农村聚集了更多的人口、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消费需求和更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中世纪大学没有固定的宿舍,大学也很少拥有庞大的捐助资金。教师不得不租借上课的教室,学生也不得不寻找住宿场所。只有规模较大的城市才能提供必要的校舍和宿舍、充足的食物供应、相对低廉的物价以及其他学者团体所需要的特殊服务,如图书制造与零售、生活娱乐设施等。“城市可能是为大学提供安全、稳定、并不昂贵的房子、食物和啤酒的唯一可能场所。当然,城市也从大学师生的消费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大学师生的消费主要来自住宿、餐饮、服装、生活用品、娱乐、个人服务和其他日常需要。在中世纪时,大学师生已经在城市中占有不小的人口比例,大学师生所需的食宿需求为当地城市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随着大学规模的13益扩大和人数的增加,许多市民从事着与大学有关的商业活动,如出版业、餐饮客栈等服务性行业。如果大学迁徙,除了会使城市失去声誉外,还会失掉大学团体活动带来的数目可观的经济收入。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城市对大学更多地是抱着欢迎乃至提供物力支持的态度,以期大学能为其带来经济上的繁荣。渐渐地,城市当局看到大学为其带来的益处后,极为重视本市大学的成就,便开始为留住一些教授而出资,各大学和城市都争相吸引知名教师。如1229年巴黎大学暴动事件发生以后,为了招徕一些有名的教师和学生,英王亨利三世向巴黎师生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如果巴黎大学的师生们愿意迁移到英国来,可以任选城市居住,还可以提出其他要求。

  二者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双方再次发生矛盾时,都不会恶意激化,而是达成谅解,努力寻求利益共同点,减少彼此间的冲突。

  2.城市网罗的大批知识分子为大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大学为城市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物质条件,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城市发展。勒戈夫指出:“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说得谦虚一点是手工业)共同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

  例如,12世纪初,欧内乌斯在博洛尼亚讲授法律,吸引了大批追随者,罗马法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博伊德和金在《西方教育史》一书中就指出:“普遍同意导致波隆那大学兴起的是波隆那在欧洲声誉中的地位,而实则应归功于欧内乌斯。”巴黎学术中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阿伯拉尔的学术盛名。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赢得了名师的青睐,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也为城市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中世纪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管理、服务机构的增多,城市越来越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为其服务,而大学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主要是培养牧师、教会成员和为国家服务的官员,这些人员在为教权和王权服务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学为城市培养了文职人员、治病的医生、解决纠纷的律师及教会所需的神职人员等。从13世纪后期开始,大的商业城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拥有大学的优势,因而努力缓和与大学的关系,防止大学师生的迁移。“城市里的高级阶层、特权阶层、显贵阶层很多都有了大学教育的背景,大学教育成为专业精英的标志。这些精英从事灵魂拯救、法律实践、政府管理、医疗和教育,他们通常是城市各部门的行政、宗教官员,如主教、市长、法官,以及律师、公证人、医生等。”中世纪大学“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人们学习一门知识后,便能在教堂、法律、医学、教师等行业谋到职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在功能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三、大学与城市的相知阶段—— 相互促进、紧密联系从l9世纪至今,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好似进入了“蜜月期”,尽管有点磕磕碰碰,但已非主旋律了。19世纪以来,大学和学生数量增长的很快,不断向城市注入活力。与此同时,以前相对孤僻、清高的学者们在利益面前也开始走出象牙塔,广泛参与城市和社区事务。如布罗克里斯说道:“对于每一位锁定在自己研究领域象牙塔中的教授而言,把他们的知识运用于社区是一种焦渴的智力冲动。”同时,这种参与本身也对大学的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带来契机。如19世纪末,英国的许多新大学成立了由地方出资的基金会,鼓励大学开设与城市和社区需要的新课程。当时很多社会科学学科(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产生和发展与学者们对城市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不无干系。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于城市中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各自优势使它们的互动和渗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

  如今,很多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都面临着增长瓶颈和城市转型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城市产业链,寻找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已成为很多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响应中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召,很多城市开始筹划构建创新体系,希望通过创新来创造财富和推动区域发展。这就对大学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因为其人才、学科、实验室、科技研究成果和各种专利等大量创新资源优势,成为创新的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大学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优秀人才走上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根本职能。有人就曾经形容,“以前我们是用工厂的烟囱和繁华的商业区来形容工业化城市,那么今天是用大学和学院的明亮校舍、实验室,环境优美的科技产业园区来表示世纪之交的新城市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既依赖于知识的进步,也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再生产,正如工业社会依赖于资本的不断投入和有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再生产。”可见,知识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大学与城市的密切合作。

  本文节选自《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欢迎你的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