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有关梁晓声长篇小说题材与主题的变化

时间:2013-05-28 09:20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文学论文,主要是关于梁晓声长篇小说题材与主题的变化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前期:北大荒知青。人生命运在时代中的沉浮在当代文学史上,“知青小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大磁场,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他们的作品大多带有个人的亲身体验,主观情感较为强烈,或细腻或粗犷,都会引起相应读者的共鸣。由于知青生活的地域性,知青小说也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以“知青小说”扬名文坛的梁晓声,他的创作视野是他作为一名知青时生活过的北大荒,他以自己的感受赞美了北大荒知青的纯朴、善良,肯定了一代知青的人生价值与道德观。

  要整体了解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先要了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与《今夜有暴风雪》。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个短篇,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北大荒独特的自然环境:冬日的“大烟泡”与夏季的麦海;瞬间夺取生命的“鬼沼”与灿烂盛开的鲜花,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白桦林。为了开垦荒地,梁珊、李晓燕、王志刚这些带着激情与理想的青年人用生命在“神奇的土地”上竖起一座座丰碑,她们的到来为土地增添了色彩,而这片土地成为她们的长眠之地,青春的激情带上悲壮的意味。

  《今夜有暴风雪》是一部中篇,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知青返城前夜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紧张的氛围里展开情节,阴沉的自然环境与知青们骚动不安的心情相辉映。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一条是渴望回城的知青们,作者在短短的叙述时间里回忆了知青们在北大荒十年的成长与生活,一大批知青急切地想回城,以曹铁强为首的30多人立志留下,放弃返城机会。另一条是上海知青裴晓云的心路,这个寒冷的夜晚,知青大返城的前夜,第一次被批准配枪站岗的裴晓云把这一天看作是自己最愉快的一天,也是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忙于办理返城手续的人们忘记了换岗,在风雪与严寒中站了大半夜的她“僵直地朝后倒下去”,只有“黑豹”陪着她,一只狗能消解她的寂寞却无法挽救她的生命。这个情节为整个文本染上了悲凉的气息。这两篇小说记载了北大荒垦荒者的业绩,其中都有知青牺牲在北大荒的情节,在今天看来这些牺牲似乎是不太被人理解,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笔下的他们都是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

  《雪城》是一部百万字的现实主义长篇,分上、下两部,写的是北大荒知青返城后的故事。《雪城》的上部是写知青一代理想的失落,小说以“返城待业知青们的旗帜倒下了,被踏在他们自己的脚下”结束;《雪城》的下部是写知青一代开始醒悟,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大学生高呼“振兴中华”的口号结束全篇。将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对当时生活真实的再现中融人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强烈的情感体验,为后人了解“知青一代人”的生活留下标本。在这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叙述了知青返城后的命运,知青从北大荒回到城市,时代变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也变了。几乎每一个返城知青都觉得与在城市的家产生了隔阂,甚至感到不被亲人所理解。青春不在了,10年的光阴消磨了一些锐气,一切生存技能几乎都要重新开始,不管是教导员还是普通的知青,回到城市的她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都有对生活的迷惘和失落感,还有对曾经熟悉的家的陌生感,这是他们首先要克服的心理因素。实际的生活问题每一个返城知青都要去面对,不管是市长的女儿还是平民的子女,都有一个焦急等待的就业阶段。现实生活的坚硬一点点击碎她们在北大荒时期的浪漫情怀。几乎每个返城的知青都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各自走上新的人生路,在各行各业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雪城》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理想主义激情与现实主义悲凉的交织融合,奠定了它在知青小说中的地位,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杰作。

  《雪城》的问世代表了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描写了刚到北大荒时的知青生活,《今夜有暴风雪》叙述了返城前夜的情景,《雪城》则展现了知青们返城后的生活状况。联系起来看,这三篇小说完整地呈现了北大荒知青们的人生轨迹,人生命运在时代中的沉浮让人感叹。

  梁晓声作为一名从北大荒走出来的作家,曾和数十万知青一样,从事过繁重的生产劳动,与战友们朝夕相处。他描写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小说无法不带上个人的主观色彩,神奇的自然风光与真诚善良的战友、青春的激情与理想频频出现在他的文本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与其他知青小说相比,他的叙述语言与内蕴情感中多了些明亮的色彩,整体基调较为高昂。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被称为“知青作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为知青文学加了一块砖”。

  《雪城》之后,梁晓声不再写知青题材,在《龙  年“1988”一个作家的自白》中,他对自己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总结,“知青情结”本就是时代的产物,当身处的环境有了变化,时代的产物也就只能在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消隐。1O年沉淀,1998年,作者再回头看知青小说时,认为任何作家的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反映几千万知青的命运全貌。“一切知青文学组合在一起,好比多棱镜,它所折射出的是七色光。最主要最优秀的知青作品,也只不过是多棱镜的一个侧面罢了。”

  二、中期:转型期的世态相,物欲之下人性的扭曲市场经济的到来打乱了一代人的原有生活,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人们在接受与拒绝中徘徊。20世纪90年代的理性怀疑主义取代了80年代的理想主义,社会转型给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带来深刻触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敏感的作家们捕捉到这一信息,用文字记录了这一时代。这一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文学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多样化的写作层出不穷。“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在中国改革出现新的非常复杂和尖锐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当社会各个阶层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都在进行激烈的、充满激情思考的时候,9O年代的大多数作家并没有??没有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

  但梁晓声这一时期的创作是以当下的社会世相为题材,关注社会变化,从不同视角反映了转型期各种人的心态,展示了物欲之下人性的扭曲。

  与较为盛行的“私人化写作”和那些追求文学手法翻新的创作相比,他的小说是沉甸甸的,让读者无法轻松。人们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导致道德理想的失落,经济的发展像涨潮的海水,带来一些东西,也会带走一些东西。

  《浮城》初版于1992年,这是一部带有荒诞风格的长篇,在荒诞的想象与荒诞的情节中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忧患。作者以想象的手法、多个生活场景的组合叙述了浮躁的人在“浮城”中的生活。

  笔者认为,“浮城”在这里是一个隐喻,喻示了在陌生的环境下人性的不安定。当一场灾难让生活的城市变成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人们在未知的生活面前先是惊惶失措,得知“浮城”的方向后,期待与向往之情与日俱增,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浮城”中有不同的反映。通过对她们在灾难面前的表现,人性善与人性恶都得到展示,尤其是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人性恶的一面。

  以犀利的笔调揭示了人的浮躁、狂热、扭曲的心态,世纪末的绝望、发财梦与出国梦的狂热、互相嫉妒憎恨的心理。作家借鉴了鲁迅揭露国民精神劣根性的手法,开合自如地描画了社会众生相,将人类灵魂深处的“恶之花”一一展现,暗含着他对市场经济下一部分人人性扭曲的忧患和批判。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文环境的裂变,真善美从社会生活中大量流失,人道和人性沦丧毕现,真可谓咄咄逼人。我用我的《浮城》报警。”E4]

  《泯灭》初版于1994年,这部长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我”和瞿子卿的故事,以子卿沉浮荣辱的一生为主线。两个从小就有手足之情的男孩在他们各自生活中的变化,优秀的子卿初中时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后来成为大款;“我”则成为作家,但两人再也做不到像以前那样互相爱护,甚至产生了嫉妒和轻蔑。大款的子卿不再是母亲心中那个懂事听话的儿子;也不是妻子眼中那个幽默体贴的丈夫了。在他的思想中,金钱本身就是生活,也是生活的目的。对金钱的狂热让生活中的友情、亲情、爱情都变了样。以子卿的变化为点,深入到时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反映了金钱对人性品质的异化作用。正如这部书的题记中所写的:“某些东西已在我们内心里泯灭,并开始死亡;某些东西已从我们内心里滋生,并开始疯狂地膨胀。”《泯灭》中的情节在20世纪90年代是很常见的现象,这部小说的突出之处就是子卿这个形象的塑造。他的优秀与堕落更有力地证明了:商品经济是使人异化的根本原因。

  《恐惧》初版于1995年,从《浮城》的荒诞现实主义到《恐惧》中的类似群魔狂舞之景的描写,作家对商品经济下人性沦丧的批判也更尖锐。本书中,金钱至上观念深入人心,全然不顾礼义廉耻,在钱和色的交易中人呈现出兽性的一面。扭曲的人生、贪婪的欲望、荒唐的人构成了狂欢式的生活。“而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儿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暂且撇开道德不言,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这部小说进一步表达了金钱对人陛的泯灭。

  在90年代纷繁多样的创作中,梁晓声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它现存的种种矛盾的性质,关注它的危机的深化和转机的步骤,关注它的走向和自我调解的措施?? ”

  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面对现实时的感情常常是痛苦的,这3部长篇小说在带给读者感情震撼的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文本中太多的思想说教和道德评论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性;过多的主观情感表达减  少了文本的含蓄美。或许这就是作家所追求的写作目的所致,为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写作,写通俗易懂的小说,不走“为文学而文学”的路,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

  文以载道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观点。道随时代变,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总是要有一定的载体,带给人们精神上、思想上的启示。在90年代,梁晓声扬弃了这一传统的文学观。“他用自己的笔在这失去信仰的时代,自觉地扮演着堂·吉诃德的角色,他将已经成为人们嘲笑对象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忧患意识、自觉地与自己的创作宗旨连在一起。”

  梁晓声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以转型期的生活和人们心态的变化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了金钱对人性与传统美德的泯灭这一主题,表达了个人的忧患。在这3部长篇中,《浮城》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作品,与其他同类题材、相似主题的作品相比较来看,也是有份量的。生活在90年代的人既要面对转型期的不适,又潜意识中受到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的影响,物质上的满足或是不满足,在思想上都是不满足的。“他人就是地狱”,被别人的成就刺激着,在现实的状态下失望着。有青春的用青春赌明天,青春已逝的用人生赌明天。物欲像是童话中那双带有魔力的红舞鞋,有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高蹈,有的人因跳出圈外而惨亡。

  经济因素也许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但社会生活的变化几乎都能在经济中找到答案。商品意识已被普遍接受,文学创作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带有商品化的痕迹是一个不争议的事实,梁晓声这一阶段的创作也受到商业时代的影响,但并没有一味地商品化,在他的文本中始终有着对人性善的呼唤,对物欲之下人性恶的批判。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他的长篇小说更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激愤的情绪还未冷却就已化为文字,这一时期他的小说中说教议论的成分比较多,冷眼观看物欲之下人性的变幻,但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是他这一时期的杂文,也是他思想观点的集中反映。

  商业时代的来临,并未改变他的创作宗旨,对于文学的功能,他认为:“与以前相比肯定不一样了,但文学的教化功能还不会消亡,中国有很多人养成了阅读小说的习惯,从中还会有所得的。”文学的商品性不一定是要以失去其本身的文学性为代价,那些能将思想性与商品性相统一的作品还是有价值的。文学的价值最终是要通过读者来实现,文学的创作如果不考虑到读者的因素,文学的社会价值就很难实现。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只注重文学性会失去一部分读者,只注重商品性会失去一个作家。

  三、后期:演绎唯美的爱情故事,阐释“人性似水”的清柔亲情、友情、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三种情感支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喜怒哀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l1进入新世纪,梁晓声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爱情”这一兼具公共性与个人性的话题,他8O年代和9O年代的作品对亲情和友情有较多反映。

  从他在这一时期的整个创作来看,基本上是各种体裁都有所涉,长篇小说的创作稍减,写了一系列充满个人生活体验的智性散文和寓言,中短篇小说较多,基本上延续了中期创作的主题,但题材较为广泛,开始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展示人性中清柔的一面。如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学者之死》,反映农村采茶老太太高贵品质的《清明》,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贵人》和《毕业生》等。在《我与文学》一文发表后,梁晓声文学观的变化更多体现在其长篇小说中,《欲说》和《伊人,伊人》是他在新世纪以来的长篇代表。

  有人说《欲说》是一部多主题的小说,因为除了特殊的爱情故事之外,书中有一个发生在24小时内的反腐故事,写了“灰色英雄”的心灵史。“灰色英雄”是指王启兆这个深谙商场游戏规则的人,写他的心灵史是为塑造他的形象服务。“儒商”王启兆和他的秘书郑岚之间的感情故事贯穿文本始终,24小时内的反腐故事也与王启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条副线的插人能够更全面地展示王启兆这个人物的多面性。这部长篇写出了欲望时代爱情救赎的力量,表达了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本是一段在欺骗中酝酿的爱情,随着在生活与工作中了解的增多,真情产生,改变了两个人。

  王启兆是一个五短身材、其貌不扬、只有初中文化的成功商人,郑岚是一个年轻漂亮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她们的感情之初,王启兆起支配作用,费尽心机,以欲擒故纵的方式俘获了高傲又自尊的郑岚,走出校门不久的郑岚哪里识得破他的伎俩,反而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认为他所做的只是因为太爱她。因为对他的崇拜和怜悯而产生感情,他是她爱上的第一个,此后没想过再爱任何别的男人。原本好色的王启兆拥有了她以后,万千佳丽都失色,始终专一于郑岚。甚至想离开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商场,和她结婚,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过完余生。郑岚的出现弥补了他生活中的遗憾,心灵中的另一面开始复苏。他之后的生活是以她为动力,处处替她着想。在他的影响下,那个涉世未深的郑岚一步步成长为深谙生活之道的人,也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命运与本欲飞黄腾达的王启兆开了一个玩笑,他的船翻了,想逃到国外以求生路,但他知道那样会连累郑岚,未出事之前,为防万一他就悄悄地安排好以后的生活了,只要郑岚按照自己的安排就能安全离开是非地,他明白只能以自杀换得郑岚在国外生活的平安无事,在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向她交代了自己的安排。这段由财色交易所引发的孽缘演变为人间真情,他们之间彼此都富有牺牲精神的崇高感像是童话,感动着生活在这一欲望时代的人。

  如果说《欲说》中还有爱情以外的线索支撑,那么,到了《伊人,伊人》,文本中则只有“情感”这一条线推动情节的前进。小说以当代城市中一家有名的“伊人酒吧”为开场背景,或隐或显地讲述了从上世纪5O年代至今三代人的情感故事,这个故事在“伊人酒吧”中开场,也在“伊人酒吧”中结束。

  小说主要叙述了富有音乐才华的乔祺与风姿绰约的酒吧“老板娘”秦岑之间的感情纠葛,他们俩共同经营三家连锁酒吧,靠近大学校园,生意红火,就在2004年他们打算结婚的除夕夜,酒吧中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计划。这又引出另一段爱的故事,在一个叫坡底村的北方农村,15岁的少年乔祺受恩师之托,收养了恩师的私生女,取名乔乔,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将她抚养大,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异、聪明美丽的高二女生,这时,她定居美国的姨妈找到了她,将她带到美国读书。本可留在美国的乔祺为了逃避自己的感情而回国开始自己的生活,几年后,已是研究生的乔乔带着绝症回国寻找乔祺,想再回到坡底村。于是,2004年的除夕夜,她出现在这个城市的“伊人酒吧”。乔祺没和秦岑做任何解释就在除夕夜消失了,带乔乔回到农村老家,陪她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

  告别了乔乔,悲伤的乔祺再次来到“伊人酒吧”,已是面目全非,在烧焦的废墟前见到秦岑,向她说了以前的故事,得到她的谅解。交谈之后,他们都离开了那个伤心之地,可是他和她之间最终会怎样?作者以“天,又下起了大雪”结束整个小说。梁晓声以哀而不伤、温婉流丽的笔调叙写了这些情感,每一段都写得回肠荡气,文本中处处演绎着爱的故事。乔祺老师的爱情,乔祺对老师的敬爱,乔祺和父亲对乔乔的关爱,知道真相的乔乔对乔祺的爱恋,乔祺与秦岑之间的爱情。这些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人物的心灵,也写出了梁晓声始终呼唤的人们之间的真情和向善的品格。作者选择酒吧作为故事的发生地,酒吧是一个既有公共性又很私密性的场所,通过对出现在这一场所的人的描写,间接地刻画了秦岑的形象,整个故事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展开叙述。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显示了梁晓声讲故事的本领。

  这两部长篇实践了梁晓声在《我和文学》一文中提出的新观点:“以浪漫主义的‘欢乐颂’式的喜悦 隋节开篇;以现实主义的正剧转悲剧的启承跌宕推进人物命运;又以更高境界的浪漫主义情调扫荡悲剧的压抑。”与以往相比,小说中少了前期的激情与中期的沉重,这一转变似乎还影响到他的其他文体创作,这一时期的散文大都很柔和,更侧重于发觉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写了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有以闻一多为题材的传记体长篇小说《缪斯之子》,此外,《政协委员》也是这一期间出版的长篇。但能代表他这一时期整体风格的还是《欲说》和《伊人,伊人》,也是梁晓声第一次将创作视野转向爱情这一题材。

  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物欲化的时代,爱情也披上了隐形的外衣。新世纪以来,很多文学作品对爱情的描写都变了味,以现代或是后现代的方式书写着麻木的爱情,在文字的表达上,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们笔下的爱情一如随时代而来的快餐,是一次性的情感消费,而不是心心相映的美好体验。

  梁晓声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有浓厚的古典美,“灵犀一点情无限,蓬山万重梦难圆。”文本中的一些意境的营造受到古典爱情小说的影响,人物形象大都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现代品质,他们对爱情是认真又执着,体验着爱情带来的喜怒哀乐,悲剧的结局让人体会到两性之间真情的“可遇不可求”。

  《欲说》和《伊人,伊人》叙写了发生在当代的古典式爱情,是对同类题材作品的补充,也满足了当下人对真情的渴望心理。与中期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不同,这一阶段,他的长篇小说更注重文学的悦情作用,回归内心,追求生活中的美好。或者说是想以生活中美好的温情唤回在物欲中沉浸太久的灵魂,从而让人生更加美好。“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