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论文论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时间:2014-05-27 13:59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认知法则、行为规范和习惯等,它由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各个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健康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不仅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促使师生积极进取,观念一致,形成合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魅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包括正面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同化辐射功能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大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大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着力构筑校园文化的“精神高地”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是把全校的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构筑校园文化的“精神高地”,共同为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要大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必须把握好校园精神文化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育人导向。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握好政治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特别是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是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把握好思想导向,增强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通过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网络、校刊、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媒体的功能作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锻炼和展示才艺搭建平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网络、进课堂等,将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和诚信教育,以及“两课”、业余党校、团校、党团组织生活会、主题班会、形势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真正落实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着眼于思想解惑、文化解渴、生活解困、心理解压、就业解难,形成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关爱学生的育人合力。
 
  三是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主旋律,把握好育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一方面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把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位的成才需要。另一方面要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在人才培养中把德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首位,把育人作为岗位工作的第一责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二、大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努力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具体体现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它有利于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有利于极大地激发出全校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学校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是要以校史、校训、校歌、校报、校徽、校服等为载体,凝聚良好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是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学习风尚,工作态度的综合效应,优良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对师生员工有巨大激励作用,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一方面可利用制作学校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设置学校校旗、校歌、校徽、校服,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唱校歌、佩校徽、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爱校”教育,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逐渐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校园精神。
 
  二是要以师德师风教育为载体,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凝聚良好教风,激励全校教职工奋发进取。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教师”既意味着艰辛和付出,也承载着幸福和荣光。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优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教师形象的真实写照;“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殷切期盼。教师只有谨记“爱生、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从容淡定、甘为人梯,以丰富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只有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才能自觉地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激励全校教职工奋发进取。
 
  三是要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凝聚良好学风,激励全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学风不仅受校风、教风的影响和制约,又对校风、教风的形成起促进作用。优良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学校可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来培养优良学风:通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等,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激发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大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全面育德,培育健康文明风尚校园精神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是指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这就决定了学校校园文化对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强化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制约功能和协调功能,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体现了“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和“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等特点。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约束和评价两个方面,它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协调,使制度文化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
 
  二是狠抓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培育健康文明风尚。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和行为,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重点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和行为规范工作。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德性养成教育与诚信教育,开展好各种创文明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守礼和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使其终生受益,进而塑造新世纪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
 
  三是深入进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四、大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同化辐射功能,努力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校园精神文化的同化辐射功能分内、外两方面:对内,对师生员工会有潜移默化的同化辐射功能;对外,由于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交流中,对社会也具有同化辐射的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和企业精神文化、社会精神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送科技文化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和产学研交流等活动,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发挥其同化辐射作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高职院校,更必须要加强和地方(区域)各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沟通与对接,主动了解掌握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科研课题建设情况等相关信息,使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和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导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更能强化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ug,J造性,长期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而且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努力提升学校软实力,服务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