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的赏析

时间:2013-05-16 10:47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经济论文,主要是关于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的赏析,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及其局限经典案例是经过历史选择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案例。典范性是指经典案例一般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实践中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实例,并能反应同类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起到标准、表率、规范的作用。权威性则指经典案例大多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提出,在经典着作中用以阐明某个重要经济学观点或者思想的案例,并被学界反复引用,从而显示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崇高威望。因其典范性、权威性,经典案例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

  西方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问题下作出选择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经济学人的努力与实践,西方经济学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典案例。在阐述某些经济学理论时,教师自然而然会用到其中的某个经典案例,不用则不足以阐明问题。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典案例一部分来源于经典着作,一部分由学者提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1)由后人从前辈经济学家的经典着作中整理出来,如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挖掘出“看不见的手”用以说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自发调节作用。(2)由着名经济学家从前人的文化典籍中引申而来,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引述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思想,用“蜜蜂的寓言”来演绎节俭的悖论。(3)由某些学者提出,后来被广为引用,如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就是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和梅尔文·德雷希尔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加以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进而在学界流传开来。(4)由着名经济学家在理论创新与争论中创设,如公共物品中的“灯塔”案例,就是由萨缪尔森和科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在有关公共物品问题上的思考与争论中形成的。西方经济学自在我国高校开设已有30多年。就其研究内容来说,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应用性很强,讨论的均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就其研究方法而言,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实证分析,其理论性很强,包含的概念和模型较多,用到的图表和数学论证较复杂,形成的理论较抽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解决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改进教学效果,就需要找到一种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广为应用的一种方法。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典型事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方式,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而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材料的独特性。案例教学要运用“案例”这一独特的教学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它的来源、性质、编排体例均迥异于其他教学内容。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并且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展开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较强的综合性。这主要体现为案例较一般的举例内涵上更为丰富、形式上更为精致,以及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更为复杂,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高。

  突出的启发性。案例教学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人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在此过程中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高度互动性。案例教学特别强调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呈现与问题的设计尽管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但又要为学生预留参与探讨的足够时间与空间。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所内含的问题会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引起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案例教学的互动性原则。

  基于这样一些特点,案例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能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可能性,而案例教学的特点又为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不过,由于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所以经典案例大多烙上了很深的西方社会印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无论在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还是经济体制上,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中用来阐明西方经济学原理的经典案例,对于中国学生可能有一种“文化隔膜”,进而导致某些理解上的困难。基于此,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经典案例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说,仅有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补充基于中国特定背景的本土化案例。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西方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案例教学的特点,案例教学的运用可以显着地改进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案例教学的实施还极不规范,尤其是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还亟待加强。这些因素已成为改善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瓶颈。从教学实践看,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存在“三重三轻”

  问题:一是重讲授教学、轻案例教学。尽管案例教学已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人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如此之大,以至于讲授教学仍然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还只是一种点缀。讲授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教学方法,固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大量知识,但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则处于一种比较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而案例教学特别强调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很好地弥补了讲授教学的不足。不过在国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讲授教学,要大面积地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而这无疑要有一个过程。

  二是重举例、轻案例。举例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恰当的举例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很多教师都擅长举例教学,在讲课时一般能信手拈来。但是,不能将举例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两者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教学中的地位、教学目的、教学流程上均有较大的差异。举例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它从属于讲授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所讲的原理,不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例子的选取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案例则在案例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通过积极思维,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之对案例的选取有更高的要求,要有讨论的价值,比一般的举例要更全面、更完整、更典型,答案更开放。

  三是重经典案例、轻本土案例。现阶段,在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绝大部分选自国外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文献资料,而来源于国内的很少。尽管来自国外的这些案例均已成为经典,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不使用,但仅仅局限于这些经典案例远远不够。如前所述,经典案例毕竟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距离我国现实国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而发生在中国的本土经济案例,由于植根于中国土壤并反映中国经济现实,若在教学中加以恰当运用,定能形成对国外经典案例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可供选择的本土案例素材较少,加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原因,目前在本土案例的选编、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案例较注重知识点,而综合性不强;案例缺乏时效性和现代感;案例内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够;案例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案例的设计不够规范,要素不够完备等 。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上述“三重三轻”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其一,教学理念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知识  一定要靠传授方能被学生掌握,并且以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连创造能力也能教出来。这是教师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也是重讲授教学、轻案例教学的理论根源。殊不知,学生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获取知识,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况且还有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性格、情感、创造性是没有办法“教”但却是可以“学”的。其二,教学能力欠缺。案例教学的开展及其效果,不仅受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影响,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目前,各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都在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但由于大多数教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流程规范进行操作,结果是尽管将案例纳入了教学内容,但案例教学已经降格为举例讲解。笔者称这一现象为“有案例、无案例教学”。这种流于形式的案例教学,除了使学生多接触几个案例以外,并没有改变其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三,理论创新不足。前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其创设绝非偶然,实则遵循了一个共同规律,即都是基于经济学家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从而做出重大经济理论创新时提出来的。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每当有创新性的重大经济理论出现时,往往都伴随着一个经典案例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经典案例。以此观之,本土案例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水平不高,经济理论创新不足,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路径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已有30多年,其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囿于西方的经济实践及其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西方经济学在我国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其理论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但在3O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市场调节功能在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入,作为研究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西方经济学,在其研究和教学中,都面临着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本土化”问题。借鉴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形成及其运用的经验,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进程。

  (一)从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高度认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案例教学的本土化,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对案例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其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还是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依据通行的国际规范来开展经济学研究和教学。

  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不仅包括在经济学研究上要以研究中国本土经济问题为主,还包括在经济学教学上逐步采用本土化教材,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用“本土故事演绎经济学理论”。具体到案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仍要沿用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经典案例,另一方面又要开发和应用既符合经济学学科的一般特性,又植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本土案例。

  (二)积极开发本土案例资源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没有丰富的本土案例资源,本土化案例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的来源看,开发本土案例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挖掘。尽管经济学在中国是一种舶来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经济案例。比如“田忌赛马”就可以视作一个典型的博弈案例,“滥竽充数”是公共品引起“搭便车”问题的代表性案例,“童养媳习俗”是期权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具体实践,“多收了三五斗”是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生动写照,等等。

  二是在本土经济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实践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显着变化,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将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归纳、提炼之后,就可转化为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与寡头垄断理论相关的“彩电价格战”,与就业理论相联系的“民工荒”,与宏观调控有关的“活乱循环”,等等。

  三是在经济理论创新中凝练。基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比较优势,中国人对经济学发展最有可能做出贡献的是转型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这两个领域。因此,在这两个领域的经济理论创新中,我们也最有可能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经济案例。比如改革策略上的“摸着石头过河”,价格改革中的“双轨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腾龙换鸟”,发展经济中的“招商引资”,等等。这些本土案例若能被中国经济学家推广到世界,或许未来也能成为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

  (三)精心组织本土化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施。组织和实施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案例教学,不是在课堂上随便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而是要按照案例教学的流程规范实施,尤其是要把握好几个主要环节:第一,吃透理论,精选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本土案例,精选出的本土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

  第二,呈现案例,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分发给学生,或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呈现案例,或当堂叙述案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在学生对案例有所体验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和教学要求。

  第三,分析案例,做出判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对案例的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第四,讨论案例,相互交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展开双方或多方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从而达到在相互交流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第五,点评总结,深化案例。这个环节一般由教师来完成,重点是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如何加以弥补和提高;启发学生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还可以对案例作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以开阔学生视野,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