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政治文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探究

时间:2014-05-08 13:59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某个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包括政治认知性成分、评价性成分与情感性成分,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产生影响,对维持一个国家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政治文化不是一个单一体,它是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或不同阶级、阶层的群体由于距离政治权力的远近、所主张利益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政治认同,或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原因形成各异的政治心理,都体现不同的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各个发展阶段,主流政治文化在发挥整体性的导向作用,但各种政治亚文化也在产生局部性或阶段性影响。
 
  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群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直观、具体、不定型、不系统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特征:(1)主体的年轻化。踏入大学校门时刚成年,心性逐渐成熟而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萌芽状态;(2)政治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缺乏社会实践与阶层归属的依托,难以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心理诉求;(3)政治心理的浅层次。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更多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政治认知性成分居多,政治意识模糊而不集中,较难形成个体的政治信仰,换言之,大学生政治心理是一种浅层次的群体政治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正式、有效的途径,大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家庭教育的成效已基本定型,社会的影响正逐步增大。大学生政治心理就是家庭教育个性化基础上大学政治思想的趋同化心理塑造,即国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这个过程由于社会中各种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在社会转型、日趋开放的时代,社会“教育”的效应进一步扩大。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不良成分探究
 
  (一)“傲慢”与“偏见”:权威意识的淡薄与个体主义的盛行这里的“傲慢”并不是指大学生待人处世的心态,特指权威意识的淡薄,“偏见”是指对政治认知而言。人们经常用叛逆来形容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自然也包括在内,“8O”后大学生随着改革开放长大,“90”后大学生成长于21世纪前后,正值集体主义色彩逐渐褪去、个体主义逐渐张扬的时代,他们没有什么心理包袱与条框羁绊,看重个人自由。因而,家长式的一堂言、非民主的决策会遭到大学生的排斥,来自组织的直接而粗糙的干预往往不奏效,政治、行政的力量没有被他们认同,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别人代替不了,体现在对政治的心理认知上,存在着一些偏见,即消极的政治态度。带有偏见的消极政治态度有两种:政治偏激主义和政治冷漠倾向。前者排斥党组织,甚至否定党的领导,把所有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体制,对公务人员的廉洁性一概否决,对“特色”之辞嗤之以鼻,等等;后者倾向于“把政治等同于‘假大空’、‘搞运动’,蔑视、冷落政治”。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颇,这种心态的蔓延将演变为极端的个体主义,不参与、不支持、不反对、不合作,一味排斥组织的活动。
 
  (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治价值理想主义的落空消极的政治态度还有一种是政治理想主义,是指对民主政治的期望过高,超越了本国、本民族社会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新旧社会的深刻比较和中外社会的实际体验,他们除了年轻,最大的特征就是与知识相联系。
 
  于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主义,一方面,对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非常推崇甚至着迷,尽管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了解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现实西方世界中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对国内的许多“公共知识分子”保有一种敬意。
 
  “公共知识分子”首先在于“公共”二字,为民请命、代表民意,针砭时弊、追求公益,其次在于“知识”,代表一种专业、理性、独立的姿态,因此能对年轻的学子产生巨大的魅力。他们的言论往往为大学生思考问题、谈论国事天下事时所征引,视其为一种权威,一种知识理性的权威。“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拥有的话语体系以及广泛影响,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现实的许多政治现象与他们理想中的政治价值出现较大差距,甚至看起来是截然相对的,并且又没有出现让他们信服的合理解释—— 由于认知程度的局限他们也很难看到许多问题的本质。久而久之,一再落空的政治心理会产生一种焦虑,进而产生政治淡漠倾向,认为个人对于政治体系永远只是无力无能的存在。
 
  (三)“存在即合理”:现世的实用主义与价值评价的双重标准在政治理想主义落空之后,实用主义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处事标准,一种行动与作为不问价值意义,对己“有用”即可。在大学里,最能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追求的就是加入党组织,对于人党动机的调查研究有很多,如有调查分析指出:“一方面,85.4% 的大学生表示在争取加入或已加人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当问及其政治信仰时,却只有33.65% 的人表示信仰共产主义,24.06% 的人表示‘自己也不太清楚’,25.94% 的人表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 这个研究具有代表意义,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政治心理动机,基于政治信仰的大概三分之一,更多的人没有明确的信仰,而是随大流,认为入党可能有利于找工作、政治地位提高等。同时,一方面对公平、公正的词语大加赞词,另一方面却在学生会、社团里拉帮结派,在竞选学生干部、争取入党推优名额时拉票、吃喝拉拢,在奖学金、先进分子的评定中弄虚作假、好处占尽。还有,“存在即合理”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常用话语,且有将其视为“真理”的意味,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分析,与犬儒主义共通相连,无所谓丑恶也无所谓美好,无所谓卑贱也无所谓高尚,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因此,在政治态度上,模糊而矛盾,可以执子之矛亦可持彼之盾,方向在于对己有用,至于其他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体现一种自利、短视的政治心理,缺乏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人文主义的关怀。
 
  二、基于政治文化的角度探究原因(一)“润物细无声”:政治亚文化的潜在叠加效应我国缺乏民主的文化传统,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探索基层民主、组织民主方式方法上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通过一系列连年开展的群众政治运动,以高度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人民,加强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对新成立国家的认同、对集体权威的服从。改革开放以来,集体束缚的力量逐渐松绑,个体自治的力量在增长,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人心,民主的原则和精神得以体现在各种组织和程序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还在形成之中,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文化的更新远不如经济发展那样迅速。2013年有学者在实证调查后发现国人的民主观念有优先论,其中之一就是德治优先于法治,“如调查中在问担任领导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时,‘遵守法律’远远排在‘廉洁奉公’和‘作风正派’之后。这跟1988年调查的结果完全相同”。 5j因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不少人的血液里根深蒂固,最大莫过于“官本位”意识、“权力依附”的人格心理。即使在校园里,无论各种庆典活动官员排在前列,还是各类校友名册官员占据榜首,“成功”的定义已经慢慢渗透不少大学生的脑海,并且,网络上也时有各种赤裸裸或隐晦的报道描述或自我独白:有公职的人员才是“有身份的人”。
 
  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年代,正值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和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外来思想文化对我国造成极大的冲击,其中影响颇有市场的是“经济人”假设和“利益至上”的观念,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形成阻力,在大学政治教育的阵地中大行其道,价值理性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弱化,工具理想趋强。“东西文化的交锋、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社会转型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非民主非法治事实和不公现象的客观存在等,使得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元的一面,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和虚无化,使得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态度、动机、行为、知行方面出现各种矛盾。”
 
  (二)“无声胜有声”:核心政治价值观的根基尚浅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治价值的集中表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一个社会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只有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遵从,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内在的价值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社会共同的价值,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治合法性的延续。这些貌似是西方社会自诩的“普世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却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就民主而言,西方国家沿着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子,即是先有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中下层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然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政权,民主的根基比较牢固,并且其民主制度的完善也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与革命。
 
  就选举权而言,就是由开始的选民有资格限制发展到后来的普遍的选举权。在我国,在封建王朝覆灭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过殖民统治、封建军阀割据、封建和官僚资本统治、民族独立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而建立新的中国,人民的观念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翻腾,社会中的观念就如万花筒般色彩斑斓: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自创的、混编的,构成个体自有的政治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无数疾风骤雨般的群众政治运动,客观上统一了思想,却固化了思维,扼制了自由。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上进行纠偏,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渐走上正轨,在新世纪之初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观之,中国的民主发展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推进道路,即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政权,再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众的血液里仍然保留有传统的文化因子,要对社会的文化基因进行“大换血”,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传统政治体系具有封闭的单向性,道德、政治教化依靠传统观念束缚和暴力机关震慑等手段进行而收效显著,而现代政治体系具有开放的交互性,政治教化就变得十分不易,必须得到受众心悦诚服地支持才持续有效。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只有成为社会普遍的实际心理诉求时,才会以主导性的力量占据每一个角落,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方面,当电视、报纸长篇累牍地解读核心价值观,街头上的电子屏幕、横幅大张旗鼓宣扬的时候,重复而稍显生硬的说教已经让人熟视无睹;当大批的学生逃离“两课”的课堂,教师需要点名维持出勤率的时候,传统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呆板而稍显陈旧的灌输就已经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2.1%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 。 2011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学生占整体网民的30.6% ,是其中最大的群体,大学生又占这个群体的很大部分。亲近网络的学生点击鼠标或点拨手机屏幕,看新闻、逛论坛、玩微博,浏览国际大事、国内社会热点新闻、生活娱乐信息等,那些鲜活的事件和生动的语言,媒介报道可能蕴含的价值倾向一点一滴地渗入大学生的思想中,相对那些旷日持久的高声呼吁,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弱化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青年学子的思想变得更加多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难以扩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来说,进教材、进课堂容易,要进学生的头脑却十分困难。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还是本着以不变应万变的铁律进行灌输“死”的知识,那么这些“流水的兵”
 
  就未必能吸取半句,因为他们的思维之新、之活,新事物的见识、接纳都已超过了以前的大学生。
 
  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管理手段上。大学是一个讲究民主管理的地方,学校的各种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在参加社团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一种初步的自由、民主政治效能感。所以,一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决策、规定如果缺乏公开、透明的程序,往往会受到他们的反对。这些报道并不鲜见,如由于一起校园交通事故就禁开电动车,发生一起学生投毒案件就禁止学生购买桶装纯净水,等等。规定一出,在校内、网络上都引起了大学生群体的许多非议。这些基于“稳定”“安全”的考虑进行的一刀切决策思想,既没有充分考察大学生的心理感受,也没有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因此,局部存在的校园管理手段的非科学、非民主性,也会直接减弱学校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因为学生对于自主角色的意识十分敏感。
 
  三、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建议
 
  (一)“梦想照进现实”:创新实践培育政治心理务实主义大学生由于缺乏基层实际工作经历,对现实政治系统的认知与政治运行的过程了解甚少。大学生应有一种务实主义的政治心理,知悉政治理想价值应然与实然差别、充分与必要条件的客观现实,为毕业后尽快融入现实社会政治积淀稳健的心理基础。在校大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政治生活、适当参与政治实践,可以通过创新社会实践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应用的尝试设计,如各级的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内容的本身并不一定直接关乎政治,但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兴趣,拓展他们对社会政治运作实际的了解,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公益的关心。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化校园思想教育队伍建设除了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辅导队伍,即包括学工、团委、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工作团队。现实中,学生辅导团队往往把稳定、保证学生不出问题视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主要内容,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上因循守旧、无意创新,如每年组织大学生下乡就成了帮助干些农活,搞清洁卫生,逐渐流于形式。另一个方面,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很多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在准入条件上,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年龄趋年轻化。虽然应届毕业生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但他们本身就缺乏社会的阅历,从校园到校园,对于社会复杂的现实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缺乏在职场中的竞争性磨砺,从学生到管理学生,很难拥有超脱于学生认知的境界。因此,对学生的心理迷茫和困惑无法提供务实的见解和建议,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中始终无法摆脱学院式的守1日与保守。建议可以对辅导员的招聘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不需要一味的追求年轻化、高学历,在实际工作经验上有所侧重,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保障其生活待遇,提升其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一支专业的教育辅导队伍。
 
  (三)“有恒产者有恒心”: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这里的“恒产”特指有发展前景,能不断提升人的创新潜力的工作。要让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难实现的。但可以逐步实现的是不断的优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经过四年学习,大多数大学生将走进工作岗位,就业成了他们眼里最大的“政治”。然而,现实中的学历歧视,各种门槛包括政治面貌、相貌、性别和身高的要求、学生干部优先等,还有那些“潜规则”,以及社会中日益流传的各种“拼爹”,所有这一切,日益侵蚀着大学生的“恒心”。因此,杜绝大学生就业中的人为歧视,不合理的限制,以透明、民主的规则程序剪除人情关系的纽带,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竞争性的就业大平台,应该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努力的事情。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