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辛弃疾词对《史记》典故的接受研究

时间:2013-05-06 09:54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量用典。其用典之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之为:“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0”_1]其用典之妙,刘熙载《艺概》称之为:“任古书中理语、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其用典之广,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称之为:“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盂》、《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本文以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为依据,[41探索辛词对《史记》典故的运用情况。笔者对辛词中《史记》典故的考察基于《汉语大词典》对典故的定义,即:(1)典制和成例;(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在本文中,我们将出自于《史记》的语词句子,都统称为《史记》典故。本文考察辛词对《史记》典故的接受,主要通过对《史记》典故在辛词中的运用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探索辛弃疾对《史记》的接受及运用《史记》典故与其人生经历及心态历程的关系。

  一、辛词中广泛运用《史记》典故《稼轩词编年笺注》共辑词629首,总共有105首词用到《史记》典故,共有130条。用《史记》典故占所辑词的16.69%。《史记》共130篇,《稼轩词编年笺注》共用到44篇,所占比例为33.85%。涉及到《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书,其中本纪5篇(除《补三皇本纪》)、世家11篇、列传27篇、书1篇。由此可见,辛词所用《史记》典故广泛,涉及到的篇目众多。许多词中甚至不只一次运用到《史记》典故,且运用的篇目不同,并呈阶段性变化。由此看出,辛弃疾对《史记》的青睐。

  二、辛词运用《史记》典故的阶段性变化辛弃疾用到《史记》典故的105首词,具体可以分为用事典和用人典。用事典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用女娲补天事,《小重山·席上和人韵送李子永提干》用和氏璧事,《兰陵王·一丘壑。老子风流》和《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用《史记》中谚语等等。用人的典故所占的比例更大。由于《史记》

  的纪传体以记人为中心,其人物众多,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而且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很突出。辛词所涉及的《史记》典故的人物较多,有专门写一个人的如:《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专写李广将军。《虞美人·赋虞美人草》专写项羽。有一篇仅涉及《史记》一个人物的如:《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写张良,《六幺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侍亲东归吴中》写到陆贾,《满江红·又》写到司马相如。也有一篇中涉及两三个人物的如:《破阵子·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写范增和陈涉,《鹧鸪天·又有感》引用了吕尚、伯夷和叔齐,《念奴娇·三友同饮,借赤壁韵》写了韩信、信陵君和周公。辛弃疾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借用《史记》中的典故,在词中或委婉或淋漓或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压抑、苦闷,借古人古事抒写凌云壮志和报国理想,表明他的人生态度。通过表1,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辛弃疾运用《史记》的轨迹。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辛弃疾“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哨遍·一壑自专》)的人生经历。

  辛词对《史记》典故的接受及运用可以按照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江淮、两湖任职期间。这一阶段辛弃疾共有15首词用到《史记》典故。涉及3篇本纪,5篇世家,6篇列传。南归之初,辛弃疾虽然官卑职小,只是在州府任小官,但他怀着抗战复国的决心,希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尽展其雄才伟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故其对《史记》的接受也表现为积极事功的一方面。如《破阵子·为范南伯寿 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鏊。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炼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词的开篇作者用了“掷地刘郎玉斗”的典故,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作者用此典是希望范如山成为范增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进行劝勉。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运用“燕雀岂知鸿鹄”来表达这方面的意思。这一典故来源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日:‘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肋 )借此故事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再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

  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这是一首赠词,是写给屡向朝廷提出恢复建议的史致道的,不仅表达了对史的钦敬之情,也抒发了他的爱国思想。“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这句话来源于《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这两句是说史致道有驱逐金人,收得失地的本领。

  第二阶段:带湖家居期间。这一时期辛词共有34首用到《史记》典故。“综观这一时期,词人大抵是在罢官闲居的投闲置散中度过的。词人这一时期所作词,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二十年,在题材和风格上较前期也更加丰富多样。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读到他不甘沉沦,希望东山再起的雄心,也读到了淡泊致远、厌倦官场的避世思想,二者交融,揉杂难分。”[ ](n ’这在辛弃疾引用《史记》典故中可以看出,如《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

  君王着意履声间,便合押,紫宸班。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功业后来看,似江左风流谢安。

  这首词写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作者给韩南涧的词。颂扬韩南涧的才华,让他不要早早地退居山林,与赤松子作伴闲游,并鼓励他要有谢安东山再起之志。“赤松”典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 ’辛弃疾在这里是反用,劝告韩南涧不要学张良早早归隐。这也反映出此时辛弃疾不甘沉沦,希望将来自己仍有一番作为。可是被迫闲居的辛弃疾,每每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心情自然十分苦闷,并表现出退隐的思想。如曾想学范蠡“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第三阶段:七闽任职时期。这一时间较短,仅仅三年,“其中只1192年春赴福建提点刑狱任,同年秋摄闽帅,而冬即被召。次年,迁太府卿,秋又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然1194年秋又被罢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由此可见,蛰伏十年后再次被朝廷召用的辛弃疾,在为官期间过得并不愉快。

  这期间所作词也仅36首,含《史记》典故的有8首。有直接引用《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戚夫人为汉高祖所歌,感慨自己“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的郁郁不得志;有“李蔡为人在下中”(《鹧鸪天》)却封侯的疑问;也有“畴昔此山安在,应为先生见晚”(《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的感慨。

  第四阶段:瓢泉家居时期。这是辛弃疾人生的第二次闲居。共有225首词,其中36首词用到《史记》典故。这一时期辛弃疾较多引用《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滑稽列传》。前者如:《浪淘沙·赋虞美人草》和《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写项羽,感慨项羽“当年得意如芳草”最终却是“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这两首词用到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虞兮奈若何”“羽亦重瞳子”、“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等典故,表达了辛弃疾对项羽最终命运的叹息,同时也感慨自己有才能得不到重用。而《史记·滑稽列传》多次用到淳于髡的典故,如:《陵王·赋一丘一壑》、《水龙吟·爱李延年歌、淳于髡语,合为词。庶几(高唐)、(神女)、(洛神赋)之意云》及《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淳于髡是《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人物,他虽地位低下却足智多谋并且不畏权势,辛弃疾写他如:“仰天大笑冠簪落”,淳于髡因齐王所求甚多而付出甚少,故此仰天大笑,冠缨尽断,借此讽刺统治者的贪婪吝啬。这一时期的辛弃疾对南宋小朝廷的卑鄙无能与腐朽,多了些讽刺。

  第五阶段:为官两浙铅山时期。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朝廷起用他为浙江东路安抚使。他东山再起却是步入“廉颇老矣”的暮年时期。这一时期他留词24首,有l0首用到《史记》的典,这个比率是相当大的。他虽再次复出却早已看透南宋朝廷的碌碌无为,内心也满是苍凉之情。词的格调也从早期的激扬转而为低沉。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代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追叙千古英雄,怀古伤今。全词虽悲却不失豪壮,但却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此苍凉的叹息。

  辛弃疾“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对《史记》的接受及运用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变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辛弃疾人生的第一阶段江淮、两湖期间,出自《史记》的典故主要表现了积极事功的一面;第二第三阶段带湖期间和七闽任职时期则有不甘沉沦,又夹杂着厌倦避世的一面;至第四、第五阶段,从再次家居到再任职,此时他已看清南宋小朝廷的无能与腐朽,多了些讽刺。步入暮年的辛弃疾也多了些无可奈何的苍凉之感。

  三、使用频次较高的《史记》篇目具体运用情况分析据统计《稼轩词编年笺注》共用到《史记》44篇,占总数130篇的33.85%。涉及《史记》的5篇本纪(除《补三皇本纪》)、11篇世家、27篇列传、1篇书。

  《史记》篇目在辛词中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由上表可见《史记》中本纪和列传是辛弃疾用典来源比例较大的部分。这两部分人物众多,且《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史书,司马迁以其饱含感情的生花妙笔刻画了成百上千形象各异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在历代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辛弃疾对《史记》的接受及运用也可以从他对《史记》人物的引用上看出。

  《稼轩词编年笺注》引用《史记》典故次数较多的前十名篇目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l0次、《史记·李将军列传》9次、《史记·留侯世家》9次、《史记·项羽本纪》8次、《史记·封禅书》7次、《史记·赵世家》6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次、《史记·滑稽列传》5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5次、《史记·补三皇本纪》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4次。

  下面主要就辛词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进行具体分析。辛弃疾有l0首词用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这是辛词引用《史记》次数最多的一篇。10次用典仅“倦游”用了两次,其它引用各不相同。辛词9次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共8处用李广事,有3处写李广“射虎南山”,两次写到“李蔡为人在下中”。辛词多次写到李广将军,一方面是钦佩李广武技高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且辛、李两人都为少年英雄,因而惺惺相惜。另一方面,“李广能征善战,却终生不得重用,受辱于灞陵尉后,被削职闲居终南山;辛弃疾则由于谏官王蔺的弹劾,也受到削职的处分闲居于江西农村。两人都为功高不赏、怀才不遇的雄才。”L7 J命运相似,同是失意不得志。同时他又为李广抱不平,战功硕硕却不被封侯,辛弃疾才有“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的疑问。

  辛词用典之精妙,无人能及,从对《史记》典故的运用上可见一斑。辛词对《史记》典故的运用涉及范围极广,篇目较多。一方面可见辛弃疾学识的渊博、涉猎之广,另一方面可见他对司马迁《史记》的青睐。

  司马迁悲愤着书的生命绝唱,《史记》中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司马迁塑造的悲壮人物的命运,这些都对奋发激昂、抗战爱国而又一生郁郁不得志的辛弃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对典故的选择与运用是辛弃疾世界观、人生观倾向的自然流露。身处“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既为辛弃疾“试手补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却又使辛弃疾在政治与精神上处处遭受排挤。他感叹项羽“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他欣赏“人尽说君家飞将”的李广,他向往“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的范蠡。

  他心系天下却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被弹劾、降职、闲居,最终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肮脏丑陋的政治现实使辛弃疾对南宋小朝廷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国家不幸诗家幸”,辛弃疾的词作也因此达到了“自有苍生以来所无”的最高境界。

  从思想上看,辛弃疾在运用《史记》典故的同时,间接接受了《史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侠义精神,悲壮的人生抉择等。从文学创作上,辛弃疾对《史记》的继承与其人生经历与心态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史记》饱含血泪的激情,司马迁的发愤着书所寄托的悲愤,倾注于他笔下人物的血肉生命,都与“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所崇尚的阳刚、深沉、奇壮等崇高美具有共性,所引之典也与他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