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论文论由道德理性主义论大学生道德感之培养

时间:2014-04-25 10:13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和谐中国的建立是一个漫长、曲折、艰巨的过程,既需要国家法律体制的完善,也需要人们道德意识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水平高度发达,社会状况日益复杂,旧有的道德规范已失去原本的约束力,新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形成,人们内心缺乏信仰,功利之气甚嚣尘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脱离实际,且不注重因材施教,较为生硬、刻板,容易给学生造成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为主的受教育群体,旧式的教育手段实施效果不甚理想。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寻求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以实现大学生道德培养这一目标。本文试图从道德理性主义分析人手,寻求培养大学生道德感的有效途径。
 
  一、道德理性主义与道德感培养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同情、热爱、赞许、反感、敬重、感谢,以及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等,都属于道德感。道德理性主义认为,道德感的形成基于人类理性。
 
  理性(rationality),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将人类理性区分为两类:一为“根据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来作他的行为的取向??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即工具理性;一为“??无视可以预见的后果,行为服务于他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训示、孝顺、或者某一件事的重要性的信念,不管什么形式,他坚信必须这样做??”,即为价值理性。
 
  如图1所示,无论工具理性或是价值理性,都能促成道德行为的实施,其中,工具理性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其实施手段是技术性的、冷冰冰的,没有任何善和美的因素。因此,虽然道德行为仍是道德主体在积极、主动状态下的道德选择,其结果值得肯定,但这一选择完全建立在“算计之心”上,并非我国各类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笔者认为,“以工具理性促使道德行为实现”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不能代表人性的普遍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设而存在,尤其在今天我国全民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浪潮中,这种持狭隘目的而实施的道德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有价值理性的培养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追求目标。而价值理性的培养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人们从情感、信仰出发,天然地具有价值理性;二是原本持工具理性的人们,在接受教育之后,人性得以改善,从而转化为价值理性,自觉地将道德的追求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追求道德。早在l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就曾经把教育看作改善人性的基本方式,探索了人性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爱尔维修更是明确提出,用公共教育,能够培养出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爱国主义者。
 
  那么,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塑造价值理性,使大学生培养道德感?郭沫若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叶圣陶也认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道德的培养,正为此道。
 
  二、大学生道德感培养的几个步骤正如马斯洛所言,人作为社会化的高等动物,温饱安定满足之后,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满足。可以说,道德感的存在是人类的天性。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顺应人性的要求,则必然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群体中道德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1.刻板印象改变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某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僵化的认知。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外在培养的方式来进行的,多见于各层次各级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如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特征为: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通过讲述、灌输、说教等方式开展遵守法纪教育、提升爱国意识、培养公德观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积极地实施道德行为。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今天以90后群体为主的大学生们,是直接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他们极少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缺乏符合时宜的新道德规范体系的规范,他们对助人为乐没有概念,对雷锋精神不以为然,不少大学生对思想道德课存在不良的刻板印象,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是说教的、呆板的、冷冰冰的,甚至不少人认为这门课程是无人性的、多余的,从而对道德感一词也持排斥态度。
 
  对于受教育者情况的改变,道德感培养方式也必须改变。从根本上改变刻板印象,要求教育者把课程变得风趣、实用,而绝非停留在理论上的夸夸其谈,教育者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可以把讨论、辩论甚至小品引入课堂中,也可以充分运用情境和互动,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当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或真实的情境之中时,受教者能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获取对道德的深刻体验。
 
  2.道德热情唤起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道德热情,是人们从事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道德教育要真正实现的目的,是受教育者由内在动力所驱使,主动、积极、自觉实施的道德行为。道德感培养需要唤起受教育者热情,道德行为的实施,需要道德热情作为基础。爱因斯坦也告诫教育者们“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试想,假如教育者通过激发起大学生的道德热情,使大学生对道德的追求变成其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的、不需要强制力地产生道德感时,思想道德教育无疑获得了成功。
 
  要唤起大学生的道德热情,教育者可积极采取诸如艺术、体育、文学、史地等多方面的内容,恰当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片、励志上进的歌曲、新疑独特的广告或者名人偶像的采访等,把道德教育真正变为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者对真善美的共同体会和对积极向上价值观念的共同分享。潜移默化之下,大学生道德感培养即大获成功。
 
  3.道德信仰建立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所谓信仰,是指对某种思想、学说、主义、宗教或某个个人极度信服、尊重、崇拜,拿来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准则或榜样。信仰,是最强大的内驱力,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有信仰的人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教育者和大学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道德信仰教育全过程。一般地,教育者包括社会、学校、家长等作为教育的主体,是社会道德素质要求的表达者和体现者,在道德信仰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一般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受众,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大学生接受教育影响进而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便成为教育的主体。总之,主体与客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是道德信仰教育的根本实现途径,既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的用心。
 
  4.道德人格完善道德感的培养,需要道德感培养主体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过程可分为自省、自为、自制三个阶段。
 
  其一,自省。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们往往具有相对自我和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通过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对自身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我评价和道德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自省,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第一步,并领导和贯穿了大学生道德感培养的始终。
 
  其二,自为。自为即在旧有道德体系中引入新观念,通过新旧观念交锋,整合与建构成全新的大学生道德模型。新建构的道德模型的修改和超越了旧有的道德体系,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充分地激活了道德的因子。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作为道德感培养的主体,须以原有的道德观念为前提,通过对善恶的鉴别分析,并结合自身内在需求,将全新道德观纳入自己的旧体系中,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同化过程,使旧有道德体系得到充实和升华,从而创造出能用以指导道德实践并且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道德模型,在这一自为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其三,自制。柏拉图说,“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0”自制就是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主动要求自己,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制表现为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自制要求受教者实现个人对自己行为道德性的充分觉醒或醒悟;另一方面,自制要求受教者用积极心态和方式,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无奈而被动地将秩序视为一种束缚。
 
  三、结语在道德理性主义看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至道德行为的实施,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仍是通过建立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也只有经本文所述多个步骤,才能促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真正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