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360期刊网论“五”概念解析

时间:2013-04-17 10:00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本文是一篇来自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的文学论文,主要是关于“五”概念解析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中华文化中有关五及相关的概念很多,自《尚书·洪范》有了五行、五味、五事、五福的描述后,与五相关的词语便多起来,如:五方、五季、五常、五色、五音、五服、五谷、五经、五岳,不一而足。历史的积淀,使“五”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世界由五种物质构成。凡物不离五行。《尚书·洪范》

  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中还有“敬用五事。”即一日貌,二日言,三日视,四日听,五日思。貌日恭,言日从,视日明,听日聪,思日睿。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但敬用五事在中华文化中并没有源远流长。而《洪范》中的五福可谓源远流长。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祈盼和追求。现代还有五福临门的说法。

  《汉书·五行志》以多例史实解说五行。原本人类利用五行表述的五种物质求得生存,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认识论。五行的提出本与阴阳八卦无关。八卦以阴阳为核心,原本并无方位、季节。以后孔子作十翼解说八卦,在《周易·说卦》中有了“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到了西汉,西汉儒学据此将五行配以阴阳八卦,而有阴阳五行学。以木、火、金、水配以东、南、西、北,而土无卦与方位可配,则配以中央。《汉书·五行志》认同至西汉登峰造极的阴阳五行说,将农耕社会人们认知世界的局限附会阴阳五行,赋予了五行更多神秘的内涵。

  先是《五行志》颠覆了《洪范》的五行顺序,以《说卦》为序,用木、火、土、金、水记五行。

  木的记载实在太少。《五行志》仅记一例,《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然后以阴阳之说释之,结论为“阴阳不通,则木不曲直。”其实所谓木冰,即现在之冻雨。冻雨改变不了木的本性。苟子《劝学》“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说明木的本性与木冰无关。

  火,分火与灾。人火日火,天火为灾。火于人类进化举足轻重。自古有钻木取火和燧人氏的记载。食物经火而熟,熟食使人大脑得以发达。但《五行志》将火与历史事件联系,把火灾神秘化。如“庄公二十年,夏,齐火灾。”“刘向以为齐桓好色,听女口,以妾为妻,嫡庶数更。”再如“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董仲疏以为十五年札子杀召伯、毛伯,天子不能诛。”还有“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一日天生孔子,非为定哀也,盖失礼不明,火灾应之,自然象也。”又如“高后元年五月丙申,赵丛台灾。刘向以为吕氏女为赵王后,嫉妒,将为馋口,以害赵王。王不寤焉,卒见幽杀。”“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火。董仲疏以为陈夏征舒弑君。”

  《五行志》记土灾仅一例且与灾无关。为穿凿附会。如“庄公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刘向以为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书大无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者也。”《五行志》记“土,中央,生万物者也。其于王者为内事、如此则土得其性矣。若乃奢淫骄慢,则土失其性。无水寒之灾而百谷不熟,是为稼穑不成。”

  金是五金的总称。中国古代限于对金属的认知,五金用金、银、铜、铁、锡描述。金从革,即可变化为他型。冷兵器时代金常联系战争。《五行志》引“刘歆以为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水,所举实例更多,如“桓公元年秋,大水。董仲疏、刘向以为桓公弑兄隐公,民臣痛隐而贱桓。”再如“襄公二十四年秋,大水。董仲疏以为先是一年齐伐晋,襄使大夫帅师救晋,后又侵齐。

  国小兵弱,数敌强大,百姓悉怒,阳气盛。”还有“高后三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是时女主独治,诸吕相王。”再如“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 ? 通儒认为违古制,刑臣石显用事。”

  所举史料,真正成灾只有水火。但都以五行不时,灾异发生解释。《五行志》认为:

  木灾因“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于农时,及有奸谋,(结果)则木不曲直。”

  火灾因“弃法度,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结果)则火不炎上。”

  土灾因“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外戚,侮父兄,(结果)则稼穑不成。”

  金灾因“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结果)则金不从革。”

  水灾因“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结果)则水不润下。”

  阴阳五行学说经董仲疏及以后刘向、刘歆、京房的阅释而登峰造极。配以天人感应说,谶纬图谶说,颠覆了人类初期五行的朴素认识论。按《五行志》所记,如前所述,木灾为冻雨。而火灾发生原因有二,其一自然燃烧,即所谓天火,实与日照升温、雷电、磷火有关;其二所谓人火,建筑材料多以木草,用火频率高。加上饮事、照明、祭祀用火,引发火灾则多。所记土灾,只限于五行。所谓金灾,《五行志》不懂战争是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之一,用冷兵器的金属为材料解释,牵强。至于水灾,自古及今,人的能力还不能完全避免。

  五行联系阴阳、八卦,中华文化中便有了五行、五味、五事、五福诸多与五相关的概念。其实五味之外还有五嗅。味反应于舌,嗅反应于鼻。香、臭、腥、腐、臊为五嗅。五色于八卦是通过四季五方联系的。春木配青,夏火配赤,秋金配白,冬水配黑,中医以土配长夏,取其黄。五季,中医学用语,从未得到古今历法认可。

  除四季外,中医加一长夏,既配了五行,又满足了四季缺一的不足。中国历法是黄河流域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伴随太阳历、太阴历的综合观察的结果。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太阳历的一年,地球向着太阳的角度形成近地点和远地点,便形成季节,但地球赤道及南北纬23。以内,无明显季节,只有理论的季节。太阴历以在地球所见月球圆缺一次为一月,月即月球之月。十二次月球圆缺不能满足太阳历一年,古人为使太阳历、太阴历一致,便有了闰月。一般五年间月球圆缺六十二次,而以一太阳年月球圆缺十三次为闰年。五年二润是五年间有两个闰年。中华民族的祖先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区处于地球东经9O。至120。,北纬30。至4O。之间,有着明显的寒暑、日照、干湿的季节变化。

  长夏使季节由四增到五,与五行、五方相吻合。可以配五脏,也可配五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日:‘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之胜,各以气命其藏。”’长夏为太阴历六月。五行已有阴阳五行的四季,配以长夏便有木春、火夏、土长夏、金秋、水冬。按以上《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应归纳为春木胜长夏土,长夏土胜冬水,冬水胜夏火,夏火胜秋金,秋金胜春木。五行相克由此出。胜即克。以后又有相生理论。春木生夏火,夏火生长夏土,长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中医将五脏配以五行、季节、五位,分布东西南北中。肝春,木,酸;心夏,火,苦;脾长夏,土,甘;肺秋,金,辛;肾冬,水,咸,以此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国古代的音专指乐音。现代汉语有噪音,是词义的扩大。《说文解字》声、音互训。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从言含一。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声,音也,从耳? ? 可见音重在发出,声重在听到。现代有五音不全,说发音不和声调。中国音配五并非中国没有七音。现代世界认同的七音用音名C D E F GA B和唱名do re mi fa SO la si描述,而写谱用五线谱。中国古代用工尺谱,现代用简谱和五线谱。简谱是便于识谱、普及音乐的需要,用阿拉伯数字l 2 3 4 5 6 7唱七音。用汉字都来米发索拉西对应,但“来”并非re,因汉语无re相对应的文字,故用与其临近音的“来”替代。

  中国自古重视音乐,称之为乐教。《礼记·乐记》专门谈音乐,描述非常专业,但是对这些描述因历史认知和古代汉语解释产生了歧义。如五音宫、商、角、徵、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音,只是认为五音为正音,另两音非正音。另外两音,唱名fa和si用变徵和变宫表示。如《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筑是中国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现已失传,此曲已失传。中国古今乐曲第四音、第七音的使用频率低与此有关。而宫为君,商为臣、的描述是说五音中宫重要,其重要程度如君、如同称钢琴为王。宫在音中的地位如同用钢琴键盘的中央c,如同乐音中的坐标。比如识简谱学歌,每当唱不准其他音如4、5则多从宫l开始明确其音,直至唱准。宫从这个角度说,确如坐标。中国现代很多歌曲,为易学、易唱,多用宫l开首,很少用变宫7变徵4开首。如冼星海的《黄河颂》简谱就用l 2 3开首。《乐记》还将五常,仁、义、礼、智、信比五音,也是儒家认定五常以仁为本,如宫之于五音。现代特别是西方古典乐曲多用#和b表示升降音。而这些乐曲专业性较强,并不为普及而是为欣赏的曲目。

  《乐记》的另一段描述也易产生歧义。如“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此段重在说凡是人都可分音与声,君子因在当时都受音乐教育,故既知音,又懂乐。并非说人与禽兽之关系。如果我们以婴儿能听摇篮曲人眠,则可理解“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的意思了。因此现在还有成语“对牛弹琴”,人知音,并非知乐,因为乐指专业人员的乐理,并非非专业人群的共识。《乐记》讲音乐教育,故有此描述。本文认为,人类早期音乐的出现并非为教育,五音的出现也并非为应和阴阳五行。五音配五行是儒学宣传的需要,是社会化的结果。如《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再如《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前者是人类早期形成社会的音乐功能的认识;后者是对音乐、诗歌本质属性的描述。所谓人皆知音,世界皆然。音乐又与诗歌有别,音乐为曲、由乐器表达。乐器自古及今几乎发展相同。

  有打击,有弹拨,有拨弦,到了后期又有键盘。而管乐器中外走了两条路,以竹为之和以金属为之。人们普遍认定吹奏乐器最易懂,而其他表现力均不如管乐器。而歌曲又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叫歌,直抒胸臆,娓娓动听,所以歌曲又强于器乐之表现。五服是对亡故的亲人祭奠活动时所穿的五种服装,用以区别生者与死者的亲缘程度、祭奠周期,又客观上限制参与祭奠的人群数量。《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齐衰裳、大功之短、小功之短、缌麻之短。”短是丧服上的麻布带。

  古代丧葬制度的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衰即辕。古代无棉,用麻织布。斩衰、齐衰都用粗生麻布制成,区别是斩衰服不缝边,以剪刀剪成衣服边,粗糙,衣襟很不整齐,以示对亡故者的悲伤程度之深。生者无暇修饰,服丧三年(实二十五个月)是子为父母的服丧制度。齐衰,次于斩衰,将丧服边缝整齐,服丧一年,孙为祖父、

  大功,丧服第三等,大功小功丧服均以熟麻布为之,功指女功,即缝纫之功,也用针黹,现用针脚描述。大为针脚粗大,作功不细;小为针脚稍小,作功细于大功。大功为堂兄弟服丧,丧期九月。小功为本宗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服丧,五月为期。缌麻是较为细密的熟麻布,为高祖父母、伯叔曾祖父母服丧,三月为期。五服规定了参与祭奠的人群,生者与亡故者超出五服的亲缘,可不参加祭奠活动。现代用五服之内,出五服界定姻亲关系,源于五服的丧葬制度,与五行无关。

  五谷,指五种粮食作物,说法较多。现用稻、黍、瑕、麦、菽描述,统称为谷物或稻谷。古代黍、稷指谷子,加工后称小米,二者之别粘否,北方用小米、黄米区别。菽是豆类作物总称,以大豆为主,是油料作物。中国古代无玉米。还有一个字粟,古代指谷,现代亦指玉米。现代农业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加工后稻称大米或米,麦称面粉或面,二者所占食用比例很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也很大,但多用于饲料或其他粮食加工,几乎淡出人们的食用范围。与大豆相比的其他油料作物,因比重小也无法与大豆种植面积相比。五谷的概念源于古代,主要指粮食生产,人们现在还用五谷丰登祈盼和形容粮食丰收。

  五经用来描述儒家典籍。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五经博士,与当时阴阳五行说有关。五经并非只有五种典籍,为配五对儒家经典归类,以五经表述。五经实为《易经》《书经》(《尚书》)《诗经》《礼经》(《周礼》即《周官》《仪礼》《礼记》)《春秋经》(实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计九部古代典籍。汉武帝以前儒学只是各家学派中的一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取得极高地位。西汉至武帝国家一统,始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分。用汉通用的隶书写成称今文,用篆书写成称古文。而无论今文、古文经学在对国家一统上并无大的分歧。儒学的大一统观于统治者和民众有共同利益。孔子的国家观念有三个描述,两种观点。他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阴阳五行说的产生始于战国,当时并不被统治者看好。董仲疏将当时作为官学的《五经》阴阳五行化,虽迷信、穿凿附会,少学术价值,但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大讲西汉政权的合理,便取得了官学位置。而古文经学虽也谈国家一统,但少了对统治者取得政权的合理性的阿谀,只能以私学形式出现。今文经学的儒家观点于统治者有利,国家一统也符合民众的利益,如此,学者、统治集团便于经学认识上达成了自欺欺人的默契。儒学观点便综合了官民共识,得以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以后又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成为《四书》。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取士的考官制度也一直将《四书》《五经》作为主要内容。

  五岳,就是五座山。五岳排序既不按山的绝对海拔,也不按山的范围,而以其与政治的密切程度,是统治者需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认知自然初期水平的产物。

  东岳泰山在山东,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五岳独尊的泰山不指其高,而是人文化的结论。古代帝王把祭祀泰山看得最重,放在第一。《尚书·尧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社。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社。”到泰山的柴,是祭天。古代帝王大事有二,一日祀,一日戎。祀就是祭祀。祭祀又分为二,一日郊,一日庙。郊,在外,祭天地山川诸神;庙,在内,怀念祖先,山高近天,故到山上。诸神以天为至尊。历代统治者祭祀天地多到泰山,是政府行为。《史记·封禅书》正义“此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史记》还引《尚书·尧典》综记此封禅活动为定制,直至封建帝制结束。

  本文有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