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科研论文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心得

时间:2018-01-26 15:32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 点击:

  科研论文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心得

  科研论文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心得,以下来自位于一线教师科研论文教育科研论文的发表心得与经验分享。作者叙述:受学校的指示,要我讲讲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我感到很是惶恐。因为一方面我本人并没有多少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学校有蒋校长、何校长、吕主任等教育科研的大师,我要讲的话就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但是,同时我也觉得很荣幸,这是学校给我提供的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教育科研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课题研究、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课例等等都是教育科研。这里,我主要从论文写作的角度来说说,科研论文发表,教育科研论文的发表心得,不当之处望海涵。

  一、名师的示范引领

  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科研做得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地方教育科研的氛围与环境,得益于一些名师的示范引领,得益于学校的政策支持。像我们六安的霍邱教研搞得比较好,与霍邱的教育领导比较重视教研,霍邱有赵克明、杨明生等一批名师有很大关系,这才涌现出一大批教育科研的能手,不仅有中老年教师,也有年青教师,比如像霍邱师范的田春林。就我的教育科研成长来说,与很多领导和老师的引领和帮助也是分不开的。

  我刚到舒中的一段时间是很迷茫的,因为到中学教书不是我的理想,我一直喜欢哲学和美学的研究,那几年写了不少这方面的笔记。但现实不允许,条件不具备,我必须面对中学教育,站好我的讲台。2004年,正好我和何修才老师在一个办公室,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聊天,他就对我说,我看你书生气太重,干其他的你也不会混,不如写写文章吧。何老师本人就是一个教研能手,他的话可以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正好这个时候,何校长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安徽教育科研》上,我就拿来学习。学习之后也就手痒痒,写了一篇《回归本真意义上的教学》投给杂志社,没想到2005年第1期《安徽教育科研》上就发表了。《安徽教育科研》虽然是内刊,但由省教科院主办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这第一篇论文的发表对我也是一个鼓励。

  在我的教研路上,很多名师都给了我不少的鼓励和帮助,像何修才老师、陆会柱老师、汪劲松老师、李大金老师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曾经为我的论文中的一个小标题而一起帮我斟酌,为我发表了一篇论文而鼓励我,甚至每次见面都问我最近是不是又有新作发表,我想这都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和鼓励。特别要感谢何登保校长,正是在他的提携和帮助下,我参与编写了七八本教辅著作,如《同步作业》(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魅力情思》(重庆出版社出版),从中锻炼了我的教育科研论文发表能力。至少现在我对编写各种教辅著作的流程和操作比较熟练,大体上能够应对各种资料的编写了。

  二、教学研究相结合

  就像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一样,教学也是我们教育研究的源泉。教而不研则浅,就会茫然无措;研而不教则虚,就会华而不实,只有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才会教研相长,相得益彰,用教研去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艺,用教学去促进我们的教育研究。其实,教学和教研并非两回事,实际上我倒觉得两者并不矛盾,教研只有以教学作为底子,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制造文字垃圾;相反,教学只有深入思考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要打通“教”和“研”,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教科研的意识和眼光,用研究的眼光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改善教学。

  就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来说,我的很多论文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写的,是为了自己把教学搞明白,把心里搞亮堂才去写作。所以很多时候写作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解决教学中的矛盾,才去思考才去动笔的。像发表在《教育艺术》2009年第1期上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硬道理》,我当时就是想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我们评课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我们平时在自己的教学中以及听课当中会有这样疑惑,怎样才算是好课?自己的教学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我在文章中提出“有效是评价尺度”,认为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否以最大的热情在学习;其次,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学习实践中去了,达到忘我的境界;最后,有效性最根本的还是看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我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7期上一篇论文《从主观题大行其道说开去》,就是思考我们语文学科现在尴尬地位的原因,我们语文考试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主观题泛滥的危害。我认为当一种考试为难大多学生,折磨大多数人的时候绝不是成功的考试。主观试题搞不好就成了毒药,只会消解语文,让语文变得油滑、虚无,谁都可以说一点,可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像撒胡椒粉一样,都撒了些,结果大家都得了点分,却都考不了高分、满分。这篇论文应该说是我自己的心里话,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反应了不少语文老师的心声。河南商丘一中的郭茂清老师在读了我的论文以后给我写信,表示深有同感,给我以鼓励。还有像我在2011年《教学月刊》第5期上发表的《目睹语文教学之怪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语文教学乱象而引起我的思考的。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也包括我自己,可能都有这样一些毛病,出现“非语文”“反语文”“空语文”“闹语文”“跑语文”等问题,因而认为这样让语文教育自我放逐,任其恶性发展,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弭语文教育本身的价值,损害语文教学内在的意义。我在论文中列举了一些现象,剖析了其中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这篇论文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而且今年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温立三教授写进《2011年度语文理论研究热点追踪》当中。

  三、读书积累有心人

  不仅要从现实的教学中去思考,而且还要读书积累,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对于教师来说,读书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更不是那些有心搞研究的教师的专利,它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而且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事,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有人越读越聪明,有人越读越糊涂。带着问题读书,会越读越聪明;读书的同时注意积累,会越读越聪明;边读书边思考,会越读越聪明。读书积累,首先一个方面就是读教育专业方面的书籍。这包括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学科教育学,学科名师研究等。比如我就读过陶行知、朱永新、孙云晓、林格、皮连生、韦志成、曹明海、倪文锦、王荣生、李海林等教育家的著作,还看研究语文名师的著作,像魏书生、于漪、程红兵、李镇西、韩军、程翔、邓彤等,读名师的教学实录等。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张定远《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等这些书籍都给我很多启示和教益。其次是读语文的专业杂志。我常跟学生讲,一个习武者要想成为大侠,你对现在天下有哪些大侠,他们都有什么特殊的功夫都不知道,你肯定是成不了大侠的。搞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必须了解学术动态,站在学科的前沿,而读专业杂志就是最好的途径。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你肯定要知道主要的语文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等。就我们安徽省来说,现在比较活跃的语文名师像北方的赵清林、朱文成、孟晓东、薛秋影、陈维贤(现去北京)等;中部的赵克明、胡家曙、唐家龙、薛业忠、莫家泉、何登保、凌士彬、朱冬民、刘德海、吴长青、朱新敏等;南方的郭惠宇、盛庆丰、王屹宇、朱诵玉、张斗和、鲍亚民等,经常关注他们的动态,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再次,还要兼收并蓄,博览群书。作为自己的专业需要学习自然不在话下,就是别的学科也需要广泛涉猎。就我们文科来说,文史哲不分家,学中文的人,同样也要读读史学、哲学方面的著作。我本人读书就比较杂,当然文学、美学、哲学、教育是我读的最多的,此外史学也读,像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蔡东藩《明史演义》,斯诺的《西行漫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甚至我还读中医理论,像《黄帝内经》,还有宗教方面的,如《圣经》以及佛教的一些经典著作。

  不论是无意识的浏览,还是有意识的专攻,可能都会在不经意中帮助我们的教学研究,这样做起研究来才不会那么吃力。比如我比较爱好美学,平时读了不少美学方面的书,所以我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就比较敏感。我在川端康成《花未眠》的教学中,就发现《花未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散文,而是一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美学随笔,这当中牵涉到一个审美态度问题,是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巨大作用。有了这一发现以后,我就写一篇《美的邂逅美的发现——川端康成〈花未眠〉解读》,后来发表在《学语文》2005年第6期上。还有像我在上选修课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时,就发现这篇文章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美学思想,可是我们一般都认为它只是一篇思亲悼亡的作品,而我们从这里却发现了一个新的解读角度,于是我写一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之美学索隐》的文章,发表在2009年《美与时代》第11期上,阐述了其中五大美学思想,即形成意象:胸有成竹;捕捉灵感:振笔直遂;外在条件:心手相应;内在状态:身与竹化;美学追求:尺幅千里。认为在《偃竹记》中全面而系统、新颖而深刻地阐释了艺术构思、创作过程、艺术技巧、美学理想等丰厚的美学思想,这既是文与可的绘画经验,也是苏轼对墨竹画派创作思想的总结,更是苏轼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天才艺术家苏轼对中国美学的一大独特贡献。一次我在读一本语文杂志的时候,看到“异文”的说法,我就眼前一亮,因为我在教学中就常常遇到新老教材中同一篇文章却文字不同的现象,于是我就认真地检索梳理我们的教材,分析原因,总结类型,写成《古代诗歌异文例说》一文,投给《语文学习》杂志,很快发表在2009年第6期上,并且给了作者介绍。这样,在以后遇到在不同版本中本应相同的字句上出现差异的现象,我就能很好地给学生一个交代,而且能够和他们一起探讨其中的优劣短长,也成为教学中一个很好的抓手。还有一次,我在读一本杂志时,无意中读到魏书生老师到台湾传教的教学案例,我觉得很有意思。魏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他就将学习内容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就让学生一项一项地自学,而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生字正音,生词解释,翻译课文……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效率奇高。而魏老师倒显得轻松自在,只在两三个疑难处指点一下而已。一堂课下来,魏老师谦虚地让大家提意见,并启发说:“比如说,是不是有点懒了?”听课老师和家长们却说:“这样的‘懒’老师可以教出勤学生。”在这个案例的启发下我写了《语文教师不妨“懒”点》一文,先是被《语文学习》摘录,后来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2期上。

  四、发现问题是关键

  教育科研就是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离开了问题也就没有研究,所以说发现问题是整个研究的起点,十分关键。我也经常听老师说有好多好的想法,其实那就是灵感,要好好抓住,当然有想法到写出论文还有一段距离,这需要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真正去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现在教育科研进入了一个“口号时代”,很多人创造了一些口号,但是这些口号实际上没有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所以这里首先有一个“真问题”与“假问题”的问题。真问题和假问题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什么叫真问题?什么叫假问题?我认为真问题和假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真问题是从教育实践中抽出来的,假问题是在逻辑上推演来的。假问题是先有一个理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推演出一个所谓的问题来,然后去解决。而真问题是从实践当中归纳出来的。一个是演绎法,一个是归纳法,我赞成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就用归纳法。也就是说,问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教育现象做支持。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了这个问题,通过研究把问题分析出来,这时候,你的问题才是问题,问题的解决也才有意义。其次,问题提出来之后,我认为还要有一个把问题“窄化”的步骤,也就是在抓住问题后,要尽可能把问题描述得“窄”一点。“窄化”就是要把矛盾焦点凸现出来,不要研究太泛太大的问题。在研究中要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把它窄化到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和焦点上去。在窄化的过程中排除一些变量太多的因素,从而使科研工作能够相对集中一点。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如果我们具有问题意识,肯动脑筋,勇于钻研,就会不断发现问题,就有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比如我在平日的阅读中,特别是在一些先锋作家、青春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一些遣词造句十分新奇,似乎前后并不搭调,好像用词不当,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情趣,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我就在想他们这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联想到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于是我写了一篇《移就与语言陌生化》作了专门的探讨,后来发表在《中学语文园地》2009年第9期上,并且作为重点作者在杂志封二上刊登了我的照片及作者介绍。还有我以前就听说有一种“第十名现象”,就是说在学习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高一等学校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我就在想这究竟有什么道理,一定是这样的吗。以后我就观察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的学生,我的同学,我的同事,也包括我自己,这样我就产生了很多疑问,觉得“第十名现象”并不是什么真理,而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东西。我的观点是,只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个体奋发自强,找到合适的位置,“第一名”和“第十名”同样存在着成材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成为优秀的人才。于是我在《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1期上发表了《“第十名现象”的几个疑点》的论文,这篇论文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再举一个例子。我教书十多年,就经历了好几套语文教材,可是结果我觉得教材越编越差,越来越不满意,猛然发现我们的语文竟然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我们的语文往往重人文而轻工具,重能力而轻知识,重考试而轻教学。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或许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随便翻一下各科的教科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就会让人奇怪,别的学科都规定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教什么考什么都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可是独独语文却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只有那些大而无当、空虚浮滑的目标与要求,让人越看越迷茫。“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这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语文的最大问题,恰恰是语文的致命伤,使得语文教学成了无米之炊。于是我就写了一篇《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引论》,发表在2012年《中学语文》第6期上,并且被作为了头版头条。

  科研论文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心得分享说明教育科研不能太功利化。教育科研不仅仅就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将来评特级,那样的话就会急功近利,为论文而论文,尽些写表面文章。如果投机取巧,华而不实,就算是文章发表了,我想也没有多大意义,只会给自己的脸上抹黑。我想我们的教研一定要扎根于现实,立足于文本,带着问题,融入思考,搜集相关资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实在在做学问,真正有益于个人的进步,有益于学科教育持续发展的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