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360期刊网论2O世纪上半叶苏联法学

时间:2013-04-03 09:36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在中国的译介翻译活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在源语社会和目标语社会之间架起一座交际的桥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步。正如张柏然教授所言:“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试图跨越不同话语传统,使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得以沟通与交流。翻译活动既有语言技术层面的符号转换即文字变换,也包括文学审美层面的意义再生,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际,即翻译的社会文化性,以及翻译活动进行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其进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语言关系以及译者的个人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活动造成影响。

  在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环境、政治因素及翻译动机对翻译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尤为显著。从20世纪初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苏联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影响深刻。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苏联政治法律制度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个历史时期,大量苏联法学理论通过著作和文章的翻译这一途径被移植到中国,为中国革命政党所接受,并成为新中国法律体系构建的重要借鉴。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苏联法律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进行梳理和反思,并对苏联法律在中国译介的特点加以概括和总结。

  一、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1912-1927)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从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建立共和国而斗争开始的。早年的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师法英美,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次次失败,使他陷入了痛苦、迷茫和更深刻的思考。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震惊了世界,也让孙中山眼前一亮,他认识到“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L2 孙中山决心学习俄国的各种制度。

  1917年底,孙中山特任王孰闻为西伯利亚调查专员赴俄国考察,又在1918年通过留俄的张西曼了解苏俄革命的情况。王孰闻和张西曼在苏俄学习期间,经常将亲见亲闻的实况及所思所虑的问题向在大元帅府的孙中山报告。同时,他们还收集和翻译有关政府机关的许多重要文献,帮助孙中山了解苏俄的制度。赤军制度是孙中山及国民党人较早感兴趣的苏俄体制。为了对“兵的改造”问题进行了探索,孙中山命令朱执信翻译了列宁颁布的苏俄《劳动军法规》,提出要以苏俄的劳动军为楷模,建立一种“能有主义的、有希望”的军队。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效法苏联的集中体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使孙中山看到了一种崭新的政权模式。受俄国的影响,孙中山赋予了民权主义以新的内容,强调主权在民,主张“直接民权”。为了保障人民权力的实现,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五权宪法”。主权在民体现在五权宪法中就是设立国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这种使国家权力统一于国民意志或其代表机构的政权体系,与俄国苏维埃制度下人民代表机关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政体是一致的。

  1924年以后,孙中山因受苏联土地政策的影响,明确地主张“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与农民的土地要求直接联系,有利于解决“平均地权”后农民仍“替地主来耕田”的不公正现象,因而使民生主义获得了新的内容。在苏联共产党和列宁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决心把它变成一个“和俄国的革命党一样”的有力量的革命政党。召开国民党一大则是他学习苏俄经验的一个极重要的步骤。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这次大会的形式和规程都是仿照俄共(布)方式,会议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总章》中关于会议制度、上下级关系、组织设置、各级职权范围及纪律制裁等项规定,也全面仿照俄共(布)党章的内容。尤为突出的是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做了与共产国际几乎一致的解释,成为新三民主义。

  从1924年到1927年,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在苏联及中共的影响下进行了法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及土地立法、刑事立法、婚姻立法和司法立法等方面。

  自中国国民党一大始,国民政府在一系列劳动及土地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减租减息的基本原则,“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oE3]为了巩固革命政权,武汉国民政府在反革命特别猖狂的1927年3月颁布了《反革命罪条例》,明确规定:“凡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推翻国民革命之权力,而为各种敌对行为者,以及利用外力或勾结军阀,或使用金钱而破坏民国革命之政策者,均为反革命行为o-E43该条例体现的基本精神与苏联内战时期镇压反革命的刑事立法是一致的。受苏联婚姻家庭法的影响,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决议案”,进一步规定了女子有财产继承权以及结婚离婚绝对自由的原则等。在司法改革方面,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模仿苏联确立审检合一制度、司法行政委员会制度、参审制与陪审制,其核心是司法权的党化。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效法苏俄,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赋予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五权宪法以新的内涵,从而使他的法律思想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为贯彻新三民主义精神,实现孙中山先生遗愿,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曾师法苏俄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工农运动发展的法律(如《农民协会章程》、《佃农保护法》、《劳工仲裁条例》等),扩大了苏俄法律制度在中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革命的向前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时期(1927—1949)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各阶段的法制建设中,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做法和经验,一批同时期的苏联法律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苏联法制建设经验创造性地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了苏区法制建设,先后颁布了宪法大纲、土地、经济、劳动、婚姻等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和训令;创立和完善了司法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卫局、临时最高法庭和各级裁判机构等人民司法机关;制订和规范了公开审判、便民诉讼等一整  套司法制度。

  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一项核心内容。列宁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和苏联土地立法经验深刻影响了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土地立法。1917年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土地法令》和1926年斯大林所作的报告《论中国革命前途》被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内部得到了讨论和传播。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并提出“土地国有”口号。同年11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纲领草案》规定:“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地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该草案完全移植了苏联《土地法令》的精神。

  在被翻译和介绍的苏联法律中,有关政权组织制度的译介最为突出。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仿照1918年和1924年苏联宪法,1931年经中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和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民立宪的最初尝试,也为后来的民主宪法提供了经验,其政权组织完全仿效了1918年苏联宪法的规定。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张仲实根据这部新宪法编译了《苏联新宪法研究~(1937年)。吴清友根据这部宪法编写了《苏联政制》(1945年),在序言中他写道:“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是根据于希望,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却根据于恐惧。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增加对于平民的信任;由法西斯主义表现出来的资本之失败,就需要对于平民的压迫。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愈完全,所给予平民的自由也愈广大。但是法西斯国家的胜利愈完全,对于人类人格尊严的攻击却要愈坚决。”苏联新宪法在国内的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和解放区政权各项法律文件的制定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如何在法制的框架内镇压反革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后革命政权的~项重要内容。1934年4月,在参考苏联刑法的基础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借鉴苏联肃反经验,制定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该条例以苏联刑法为蓝本规定了反革命罪的概念,即凡一切图谋推翻或破坏苏维埃政府及工农民主革命所得到的权利,意图保持或恢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者,不论用何种方式都是反革命行为。同时,条例还具体规定了反革命罪的种类和刑罚原则。

  为了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中华苏维埃政府在学习和借鉴苏联婚姻法的基础上,于1931年和1934年相继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第1条);实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第2条);男女结婚须双方同意,不许任何一方或第三者加以强迫(第4条)。这些从苏联婚姻法中吸收过来的原则为废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创建新型的婚姻家庭制度奠定了基础,它们的影响延续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有关婚姻条例的制定,其基本精神都是废除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  度。虽然他们的改革内容并不彻底,但为新中国的婚姻制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除上述领域外,在这一时期,有关劳动制度、经济、财政、工会、教育等领域的苏联法学书籍也先后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如《苏联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施复亮、钟复光译,1930年)、《苏联人民的劳动权与休息权》(焦敏之译,1946年)、《苏联经济制度》(陈伯庄译,1947年)、《苏联教育制度》(庄季铭译,1947年)、《苏联的计划农业》(张一凡编译,1948年)、《苏联劳动立法原理》(高祁孙译,1948年)、《苏联公民的财产权》(朱文澜译,1949年)、《苏联财政》(焦敏之编译,1949年)、《苏联财政制度》(吴清友译,1949年)、《苏联总工会关于工会组织工作的各种决定》(胡济邦译,1949年)等。它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对苏联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进行介绍,不够系统,缺少具体研究,[6 真正大规模学习和引进苏联法学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三、结语从2O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时期,苏联法学的译介在中国法制的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某种角度说,翻译这项实践活动是因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便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了满足某种意愿或需要而存在。”

  2O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任务是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并在胜利后建设工业化的强大国家。这个历史的要求决定了作为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国共两党的共同使命:民主主义革命和工业化建设。列宁及他领导的苏联对中国革命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国共两党都不约而同地成了列宁的学生,“走俄国人的路”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共同的结论。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在外交、经济等各方面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我们无法获得必要的国际援助和经济建设的经验,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承认我们,而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倾向于苏联自是势所必然,苏联法学在中国的译介是合目的性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苏联法学在中国译介的梳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个过程有如下特点,第一,苏联法学在中国的译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苏联在政治上的紧密关系,而领导人对苏联的看法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孙中山“师法苏联”的决心曾极大地促进了苏联法学在中国的译介。第二,苏联法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中国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产生了向苏联学习的愿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在法制建设中需要学习苏联的做法和经验,苏联的法律在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第三,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对苏联法学的译介并不全面和彻底。苏联虽然有过封建帝国的历史,但时间比中国短得多。

  同时,它曾建成过资本主义国家,曾实行过资本主义的民主。加上它离西欧比较近,受西方资产阶级法观念与法制度的影响也相对比较深。中国有着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在法律传统上与西方相差甚远。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人在译介苏联法学时会有所取舍。这些特点,决定了苏联法学在中国的译介必然带有历史的烙印,苏联法学在中国的影响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中外法学的交流必然会翻开新的一页。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