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探析

时间:2014-03-04 10:01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学术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关注。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批判性思维确立为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西方,很多大学都长期保留着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传统,例如哈佛大学鼓励学生“享受探索和批判思考的乐趣”,剑桥大学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鼓励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被视为解放教育桎梏的一股力量,为民主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复兴都至关重要。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界定关于批判性思维,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在McPeck看来,批判性思维是带有反思性怀疑态度去处理事务的一种倾向和技能? 。Halpen认为它意味着运用认知技能来增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Paul和Elder认为批判性思维含有自我引导、自我约束、自我指导和自我改正等特点。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针对该相信什么或该做什么去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性思考” 。
 
  与西方学者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内容不同,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上概括这一定义。文秋芳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批判”包括分析、评估、改进等思维活动,因而相对于批判,该思维能力更侧重思辨。
 
  朱新秤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技能和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应属于创造力的一部分。此外,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怀疑、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个体化的行为。有人将其看作是促进问题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而有学者将其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认为没有待解决的问题便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不单单是指一种技能,同时也包括一种精神品质。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最初的怀疑,基于知识和证据材料的反思以及最终的判断。一旦批判性思维构建完成,个体会依次经历形成概念、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一系列思想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依据观察、体验、反思、推论等基础条件的。
 
  二、目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欠缺的原因关于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一问题,学者们通常将原因归结为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其看来,中国文化弘扬尊敬长者和权威,倡导言行一致,因而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格外安静仔细地听取教师的授课,尊重教师的权威,如此便可能引起批判性思维的缺失。除了文化因素,一些研究者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指出教师选取的问题太过简单或困难,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过度强调记忆、背诵及运用公式或短语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学者指出,学生和同龄人之问的交流,以及他们机械的记忆方法都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此,笔者从环境、教学和学习等三个方面加以整体分析。
 
  (一)教育环境“环境”一词不仅仅指社会环境,亦包括教育和文化环境。确切来说,在本文中环境主要囊括了目标设定、课程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学科培养目标,笔者发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均有一项共同的要求,即培养专业顶尖的人才。这项要求实际上也是当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当前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首先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欠缺。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必修课程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我国,开设专门课程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学校较少,而且大多是选修课。此外,我国相关的教材书籍也比较短缺。总体而言,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未在课程设置方面得到足够的重视。
 
  再次,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不否认对立,但它更强调统一。当前社会中儒家文化仍相对活跃,该文化所倡导的遵从一致和适度驳斥形成了一股严肃认真的学术氛围。其衍生出的诸如谨遵师者之言,有时会在师生关系问筑起一道堡垒以杜绝分歧的存在。然而,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同。但真正形成一个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社会环境,仍是任重道远。
 
  (二)教育者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在授课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仅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机械的记忆和死板的背诵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主要任务。另外,在我国高校中,大班授课是主要的授课方式之一,研讨会或演讲的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有时因时间有限或一些个人原因,教师并未很好地使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而这一形式恰恰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墨守陈规的教学和一成不变的方法,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一般说来,教师的墨守成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教学思想的僵化。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思辨能力。而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国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
 
  (三)学习者国外学者研究调查后发现,相对于本国的学习者,中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些死板¨ 。许多中国大学生常花大量时问学习专业知识,却未涉猎其他学科,这种单一的知识汲取,容易造成思路狭隘,无法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批判性思维欠缺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单纯地记忆课本知识而缺乏思考的过程,更不会将所学融入到现实行动中去。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批判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学生的某些个人因素,譬如个人经历或是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同样会导致批判性思维的欠缺。
 
  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首先,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可倾听不同声音、采纳创造性建议的学术环境。有了宽松的学术环境,易于形成学生的学术批判意识。
 
  在这样的氛围里,能够增强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自信与决心。其次,明确大学的培养目标。大学应调整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每门课程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核心定义、材料来源以及思维模式都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素。在这方面,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一个范例。在该校,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让学生充分理解当前时代的文明,并积极地参与其中 。每门课程都应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舞台。
 
  (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传道者,在知识的传播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在传统的大班课堂上,教师可以花时间采取问答或简短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尽管这样可能会减少教学时间或无关学科内容,但却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事实上,在世界顶尖大学比如耶鲁大学,提问和讨论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教学形式。教师通常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听取学生的回答,并予以适当评论,在这种互动中,学生能够极大地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亦能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问题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个“度”,合理选择问题,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写反思日志,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学者研究发现,写反思日志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思辨能力。为了完成日志,学生要发现自己在不同学习情境中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并思考这些思想会对自身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反思日志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对课堂信息的总结,更应包括学生自身的想法。因此它更像是一份研究报告,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思考课堂活动带来的影响。
 
  (三)汲取有效学习方法,提升自我省察能力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于学习者而言,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非常重要。因为,外部环境固然能够为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机遇,但最终能否把握住这些机遇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关键还在于学习者自身。因此,大学生应养成自省的习惯,其省察内容既要包括其思想成果,也要有其思维过程。
 
  其次,做一个具有批判意识的学习者。说到学习技能,读写能力作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术技能,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既要是一个带有批判性视角的读者,也必须懂得省察自己的写作内容是否准确恰当。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过程中,大学生要尽量避免被个人的经历认识所影响,不能带有偏见。
 
  再次,提升自我省察的思考能力。比如,就写作来讲,理l生、灵感和想象是一篇佳作的三个核心因素。其中,理性主要是指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综合材料、分析评估论点以及推论总结,来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另外,学生的作业反馈,无论它们来自老师、助教,还是同窗,都能够通过提供建设性意见,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在阅读和写作中,学生需要提升自我省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得到的作业反馈。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