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河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4-03-03 09:52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观点。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运用者和创造者,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立项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其发挥了自身的科技创新精神,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河南省(以下简称“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学、植物保护、畜牧兽医等生物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我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课题组就我省生物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展开调查,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为我省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我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课题组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商丘师范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开展问卷调研。共发放调养问卷1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627份,有效回收率90.0%。
 
  就大学生个人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来说,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有60.43% ,占大多数;“没兴趣、没关注”的占37.4l% ;“很了解”的只有3% ,占很少比例。认为科技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培养“比较重要”有51.08% ,“很重要”的占40.29% ,“一般重要”的占8.63% ,没有人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说明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有积极的认识,但在提升自己科技创新能力选项上,愿望“很强烈”的只占6.47% ,“比较强烈”和“一般”的占绝大多数,分别为35.97% 和55.4% ,“没意愿”也有很少一部分,占2.16% ,这说明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足。
 
  就大学生目前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情况来看,“没有参与过”创新活动的有82.73% ,占大多数。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兴趣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类”的大学生占18.71%,参加“动手实验操作类”的占63.31% ,参加技能培训类的占43.17%。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感兴趣,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练练手,但对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缺乏信心。
 
  就大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感受来看,认为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最密切是“学生兴趣”的最多,占79.86% ,认为是“学生的性格”和“教师的引导”的都只有10.07% ;认为学校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比较大”的占50.36% ,认为作用“很大”和“作用一般”的分别占23.74% 和15.83% ,只有7.19%认为作用“比较小”;认为学校应该施行相关措施,以鼓励、推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高达92.81%。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与学习的兴趣密切相关,而学校在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二、我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利用时间少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知识,在大学四年中,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适应期,二年级以过四级外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三年级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参与组织文体活动的学生占多数,四年级学生准备考研究生或考虑就业。因此,只有在二三年级才相对有时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就个人而言,科技创新需要学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科研素质,但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另外,目前的大学生多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具备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所以也很难有科研成果。因而大多数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望而却步。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储备不足创新对个体而言,是通过个体积极的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要素、新的知识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提出新的想法或者创造新的东西?。所以,科技创新首先需要积淀一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因而需要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同时不断汲取多学科的知识,学会融会贯通,这是科技创新的知识基础。接受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上大学生课程较多,充分吸收消化每门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谈到科技创新这个需要深厚知识和综合科研能力的任务,大多数大学生感到自信心不足。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乏力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理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人较少。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力度不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正常开展,并取得成效,人是决定性因素,资金和场地是重要的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物投入问题,许多院校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科技立项经费来源不能保证,专门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研究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高。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树立人人参与创新的价值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个行业全面发展和推进,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应当响应国家与时代的号召,将自身的发展与其紧密相连,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以创新为荣,人人参与创新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所作为。
 
  (二)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本校特色代代相传的理念和精神,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所以,创造良好的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不容忽视。首先,高校应经常邀请有成就的专家组织一些前沿的科研报告,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的崇高认识,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兴趣。其次,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认识,锻炼自身。再次,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多组织有关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中科技创新方面的开展。总之,学校应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培育浓厚的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改进教学方法科技创新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造,探索与创造是用批判性思维去接受已有的知识,不是死板的接受已有的知识。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教育观念和体制的转变着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疑问,不管是多么简单和幼稚,都应当给予肯定,认真严肃地解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创新,不受前人“经验和结论”束缚的精神。
 
  (四)完善激励机制高校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科学家的重任,应该激励学生向往、热心于创新活动。首先,支持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共同完成科研任务,推进教师科研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教学相长。
 
  其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自由创新的实验平台 。对大学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予以奖励表彰,从而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再次,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长久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并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动力。”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