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13-02-28 10:07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论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改变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涉及的对象主要有教师、学生和教材,对于这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看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主客对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受教育者则是与主体对立的客体,没有独立主体意识和思考能力,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接受知识;教材是工具客体,被动地传播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二元对立的格局,学生认为学习是教师的表演,是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与自己无关,学习兴趣无法调动起来。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打破这种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当大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时,教师具有双重角色—— 既作为教学引导者而设计整个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作为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教材文本;学生则是独立的学习主体[3]。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得到满足。

  (二)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是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大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材的价值。因此,首先必须确定以学生为主的《大学语文》的教材定位。

  从1981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经历了“实体性”、“关系性”和“建构性”三个阶段的变换。“实体性”定位注重工具性,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任务,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性”定位从教材与文化的关系角度考虑,把教材作为传播文化的手段,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性”定位是在教材和文化之间通过“教育学”进行双向建构,真正体现从学生需要出发编写教材。

  其次,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要时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1981年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后,《大学语文》教材经过了一次次的改版和修订,在编写上形成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类型,分别是:1.文体结构模式。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分类进行编排,例如徐中玉自考本就是按照这种模式编写的。2.文学史结构模式。通常按照文学史的划分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集中在一个单元中学习。例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

  以文体和文学史结构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是知识的传授,没有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当下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3.人文精神结构模式。以人文精神贯穿教材,用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如徐中玉通用本共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词概括。这种结构模式主题突出、中心明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4.专题结构模式。由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采用专题的模式。

  教材共设二十五个专题。这种结构模式主题突出,专业性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启迪思想,提高文化修养。打破以往文体与文学史结构类型,积极探索诸如人文精神结构类型等。这两种教材编排,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选文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作品,而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选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文化素养的形成,是最近几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结构的首选。

  (三)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导向法、自主学习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满足学生多重需要的先进教学方法。

  互动法以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为特征,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互动,活跃了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法形式多样,可采用师生问答式、辩论式、分组讨论式、表演式、角色互换式等。“采用互动教学法是当前大学语文摆脱困境的必然要求,是大学语文功能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的必然选择。”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 论证假设一一总结”五阶段,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PBL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探求问题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大学语文的知识涵盖面广、意蕴丰富,非常适合使用PBL教学法对学习对象从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究、不断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

  当前,问题导向法同网络信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为先进、更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叫Webquest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师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中,通过网络探究和交流、讨论,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与前两种教学法相比,自主学习法更是一种能够使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前两种方法的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思考的习惯、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已经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获得,于是他们能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获得他们自己需要的更多的知识。这样大学语文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强调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过程的自始至终,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忽视,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下,无论采用互动法、问题导向法还是自主学习法,教师是其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起着“主导”作用。

  人的本性中都有一种惰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不爱思考的习惯,加上《大学语文》课是公共选修课,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学生上这门课大部分是带着挣学分的心态来上的;另有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大学语文内容丰富有趣,是带着好奇心、看热闹的心态来学习的。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主动学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干着急或者干脆自己就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又回归到旧的教学模式上。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地从学生需要出发对教学活动做科学规划,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做充分估计,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让学生既不觉得不是摸不着边又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思考,不分内容,一律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无论这种方法多么先进,多么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对教材从总体上去认真把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每次课都有新鲜感,什么样的内容需要自由讨论,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播放视频,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讨,教师都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做出总体规划。这样,课堂气氛得到调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很大的满足,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晚期,他们的表现欲非常强,对于学习中的问题都会积极地寻找答案,并积极发表出来,但是由于知识的积累不够,他们回答得往往肤浅或者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和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见解,帮助他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新奇、探索、自信等需要得到满足,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营造民主氛围,使全体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所有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积累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