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基于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时间:2014-01-14 10:12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大众对艺术审美这一精神生活层面的诉求愈发强烈,这为音乐及其相关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音乐表演专业市场潜力巨大,培养出能够更广泛适应当前市场要求的音乐表演人才是高校表演艺术类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传统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存在的弊端传统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向社会输送“高、精、尖”的艺术表演人才。以“技能的获得”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使得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薄弱问题凸显,传统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其问题在于:
 
  一是传统课程体系里的课程过于分散,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课程存在单科讲授的缺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例如,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理论课程与声乐表演、器乐表演、舞台表演等技能实践课程均为单科授课,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二是传统课程体系只注重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忽略技能的拓展以及艺术实践的系统化、一体化。表演实践与学习技能成平行线状,缺少交集。
 
  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琴房演唱的状态和感觉很好,可是登上舞台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专业技能就不能充分进行展示。传统课程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实践存在脱节,学生平时缺乏在演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工作情境里学习与实践,使得学生在今后从事音乐表演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
 
  三是传统的课程体系不注重社会需求。根据调研显示,分析、比对连续3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考火热的音乐表演专业已经连年凸显就业难问题。2008届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2% ,2o1O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从事表演、影视艺术类就业比例仅为0.3 (数据来源:麦可思一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由于传统的课程设置知识序列单一、知识口径偏窄,教学内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容易过时、陈旧。在教学中,对许多反映艺术表演现实变化和面貌的新理论、新观点,不能及时普遍地采纳,课程体系与市场脱轨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源。
 
  二、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实施(一)课程改革的思路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在2010年开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是找出传统课程体系的问题所在,提出改革思路。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9年设置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方向),2010年独立设置音乐表演方向,201O年,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学校质量工程重点教改项目获得立项;2011年,“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作为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获得立项。广西幼专音乐表演专业明确自身定位,创新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学校办学定位“三个服务”中的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音乐表演专业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实施科学性与特色性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的音乐表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演学结合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四条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第五条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文件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教育的固有属性是强调实践、体验、创造。
 
  从一定意义上说,强调以舞台为中心的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传统和教学规律,这种原生的教育属性是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优势。体现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其更有典型性表述应该是演学结合。所谓的“演”与“工”相对应,是涵盖了舞台表演相关联的所有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称。
 
  (三)演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1.构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123”体系音乐表演“123”课程体系,即:应用性理论知识(1)+主修副修专长(2:声乐或器乐)+综合性音乐表演技能(3:创、编、演能力)。根据“123”体系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与实践课。
 
  (1)音乐表演“123”课程体系之“1”— — 应用性理论知识将传统的音乐理论基础整合为一个大模块— —应用性理论知识,它包含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配器(编曲)等传统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理论课程。经过整合后的课程将凝练出主动适应、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内容,极大地节省课时,避免重复。
 
  (2)音乐表演“123”课程体系之“2”— — 主修副修专长传统的音乐表演课程体系中,音乐表演专业“钢琴”与“声乐”是最重要的两门技能课,根据学生学习的喜好与侧重一般只有主修一门,学生在这门主修课程上可以往“高、精、专”发展。但是主修声乐的学生钢琴演奏或伴奏水平相对就较差;同样,主修钢琴的学生演奏水平很好,但是不会演唱。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123”体系中,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学生既有一门主修课程(小课),同时又能副修第二门课程(大班上课)。如果某些学生两项课程都选不上主修的话,则安排他们副修这两门课程(大班上课),保证他们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音乐表演“123”课程体系之“2”的主修副修专长设置,提高了学生们在新就业形势下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音乐表演“123”课程体系之“3”— — 创、编、演能力教育部的文件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提高实践能力是关键,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才会有一定的就业  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课程“1”和“2”奠定基础,以舞台表演与训练、歌曲创作、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等课程作为支撑,辅以大量的实训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演能力。经过按应用性知识技能“1”、主副修专业技能“2”、创编演综合实践能力“3”等能力的层层递进,表演与学习的反复交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实用的音乐创编,能进行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较熟练掌握表演技巧并能登台展示。
 
  2.设置动态化演学结合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建立了具有原创特色的音乐表演“123”课程体系。动态化演学结合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更趋向于注重实训,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岗位需求,具有较高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代表性动态化课程的优化与整合有以下几门:
 
  《钢琴即兴伴奏编配》课程,2009年此课程开设一个学期2个学分,总课时为34个学时;2010年,2011年增加到两个学期4个学分,总学时为64个学时;2012年增加到两学期共6个学分,总学时为96学时。突出了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歌曲写作》课程,2009年开设一个学期2个学分,总课时为34个学时#2012年调整为4个学分,共64个学时,通过奠定学生应用性能力基础,为创、编、演能力培养做准备。
 
  《中外音乐史与欣赏》课程,2009年分为《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和《外国音乐史与欣赏》,分别各32学时;2010年合为一门《中外音乐史与欣赏》,共128个课时;2011年调整为《音乐简史与欣赏》,共60学时。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教学及实践经验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实行动态化设置。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理实融合,不再单独开设重于理论的《音乐表演心理学》课程,将它与《舞台表演》课程整合为《舞台表演与训练》一门课程。
 
  3.设置多样化选修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广西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特别设置了壮族嘹歌(原生态唱法)、广西少数民族器乐两门选修课程。教与学方向性明确,体现学校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办学定位,突出民族地区特色。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演唱与演奏、流行(现代)舞蹈的选修课,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需求。
 
  (四)演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改革的亮点
 
  1.根据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整合课程、优化结构,以就业为主导,把职业能力对应融入各教学环节,提升音乐表演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力度。加大情境实训、艺术实践等。
 
  2.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以姊妹学科为依托,与传统的音乐教育、影视表演、舞蹈表演姊妹专业交叉、嫁接、重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演学结合,以舞台实践为支撑,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外舞台实践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适应能力。有学习汇报音乐会、双周音乐会、校内外各项重大演出(包括东盟、民歌节)等,经实践锻练,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三、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理论研究成效显著音乐表演专业开展课程改革与研究后,教研团队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入音乐表演行业第一线,分析、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教学与表演实践佐证,提出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演学结合123”课程改革模式。研究成果《演学结合、校企合作,音乐表演专业“123”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荣获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学校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还辐射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如舞蹈表演、影视表演、音乐教育等,在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产生影响,带动了校内外艺术表演及艺术教育专业群、非师范类专业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
 
  (--)表演艺术实践成果丰硕基于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成果丰硕,得到社会赞誉、专家认可,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3年来主要获得的奖项与活动有:
 
  1.登上央视。创编节目《山歌越唱心越欢》受邀参加“2012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录制与演出,登上中国电视最高舞台— — 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并于“十八大”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全国比赛获奖。原创歌舞作品《壮乡天籁迎盛会》代表广西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展演”获铜奖。学生参加“全国初等音乐教育学前教育钢琴弹唱比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3.广西比赛获奖。学生声乐表演(独唱)参加2013年广西高职院校艺术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加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声乐组合唱比赛二等奖、独唱三等奖。2013年“金音杯”广西钢琴大赛,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4项;学生参加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广西赛区选拔赛暨广西钢琴大赛获三等奖。
 
  4.全区巡演。多次应广西各地方政府邀请开展全区巡演及“三下乡”艺术实践活动,在柳州、玉林、北海、梧州等地市均有精彩演出,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在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音乐表演课程实施改革以来,学生在声乐、钢琴、伴奏与弹唱等专业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检验了构建“123”课程体系的教学与实践是成功的。
 
  (三)就业率提升、人才培养获社会认可自课程改革与研究实施以来,学校2012届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高于2011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毕业就业率11.9个百分点,高于2011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率10.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O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于2009年广西高职高专就业率12.1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2009年广西教育事业数据分析》,广西教育厅教育数据分析中心著)。
 
  由于就业方向明确,为区内各大演艺公司、企业文娱团体输送了需求对口、适应岗位要求的音乐表演人才,受到广泛好评,切实地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实践已见成效。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