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等效翻译理论

时间:2012-11-20 11:05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所谓等效翻译就是指译者用尽量接近原着的笔调,再创造尽可能接近原着的形象,让读者从译文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如文中内容、思想内涵、语境等,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传递。

  1等效翻译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出发,把注意力放在笔询、风格、韵味等艺术因素上,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翻译的重心逐渐有了变化,许多现代语言学的成就被大量运用于翻译研究,着重语言成分分析和对比,使译文尽量客观、准确和科学。这种转变促进了等效理论的产生。

  18世纪的英国文艺理论家泰勒认为,在好的翻译中, 原着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其程度和使用原着语言的人相等。而后,中国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翻译应该是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是当时比较完善详细的等效概念。

  1964年,着名翻译家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 次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这本书后来被尊为现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作。后来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译文信息的反应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奈达强调的是两种语言接受者的感受应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的对等。他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被引人中国,立即为中国翻译界接受。1989年,中国着名翻译家、天津外国语学院教授金阻先生发表《等效翻译探索》,将奈达的动态对等论进一步完善为等效论原则。金教授认为等效翻译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灵活变动与准确的关系;词句涵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异国情调与翻译内容简介的关系;翻译标准及其上下限的关系。

  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等效翻译是在语用学指导下的等效,就是要达到译文形式、用词、语境、表达效果与原文的对等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对等,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语义方面的对等。

  2等效翻译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接受者概念。像口译要求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受众一样,等效论也强调译文接受者,因为接照等效论的观点,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算结束。真正好的翻译作品应该充分体现作者意图,如果有一部分是读者无法体会到的,那么这一部分就是没有完成翻译的过程,“虽译犹不译也“。

  第二、效果概念。“效果”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含义。“效”就是“效果、功用”,而“果”是指“后果或结果”,因此,效果此处是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和接受者的反应两个内容。

  第三、对等概念。语言学上的对等是指音素、词语和词组、句子和句群、语篇等各个语言层次上的等值。而翻译学中的对等并不仅于此,而是指从内容到形式,从文体风格到写作背景等各方面的动态对等。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