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高校德育教育在现实中的尴尬论述

时间:2012-10-16 17:04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 点击:

  审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我们会发现德育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尴尬,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高校德育的目标定位上,远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含糊,抽象化明显。

  首先,德育目标体现不出德育教育的恒定持久规律,致使德育教育阶段目标衔接不畅,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转化为道德观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时缺乏督导。其次,目标不够细化,落实不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中,有的学者建议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爱国守法、文明礼貌、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敬业爱岗、元私奉献、保护环境”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范,但也有的学者质疑,大学生不等同一般的公民,他们是社会培养的未来掌舵者,德行要求应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但更高的要求到底是怎样的标准,通过高校德育怎样达成这样的规范,都是问题。

  第二,在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

  只要求个人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而没有辩证地把他人、社会、国家为个人考虑进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强调两方面的相辅相成。但在现实中,新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受西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影响,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明显,自我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逐步流失。在价值归属上,当代大学生更为关心个人发展的机遇、个人利益的获得及自身的发展。

  第三,在高校德育的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在以往的观念中,教育者,或者说是离校教师担任着主体的角色,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对于主体而言,这个群体是客体。事实上,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由静态的分析进入到动态的分析,由系统的分析进入到要素分析,作为有思想的大学生,并不是被动地被客体化,他们的自我教育和示范作用-样是德育的一部分,起着对立性主体(教师)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一样具有主体的功能,是德育过程有效要素之一。

  第四,在高校德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重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高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主要依靠开设“双课”教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课教育,开设必修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上《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上《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为选修课,从这些课程的开设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而轻劳动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过于僵化,内容陈旧、单调。另外,我国把学校作为思想道德较育主战场,特别是高等教育,家庭和社会游离德育教育之外,高校在单独完成人才培养最后出炉的育人过程,承担的任务重,所付的责任大。

  第五,在高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途径单一。因为我国教育的体制问题,整个高等教育包括最具人性化的德育教育跟其他专业教育方式如出一辙,重说教灌输,而轻具体操作和个体体验。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