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浅析明代权利的制衡

时间:2012-08-29 15:10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 点击:

  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胡唯庸案废除了宰相,宰相制度在历经了上千茸后终于走到尽头。朱元璋自小吃苦耐劳,造就了他以后的勤政,一人担任皇帝还兼职宰相的工作。但他也需要人帮忙,于是,朱元璋沿用唐宋选取优秀的进士担任殿阁大学土,主要帮忙皇帝从事文书工作。殿阁大学士权力职位都比较低,相当于今日的私人秘书。到了成祖朱楝登上皇位,事情发生了变化,虽然朱楝也是勤奋刻苦的人,但是还是忙不过来。于是,特派解绪、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正式成为皇上的幕僚,大小事务都会经内阁商议起草,甚至连立太子都和内阁商议。内阁终于踏上历史舞台并发光发热。

  到了朱糠的孙子宣宗皇帝朱瞻基的时候,当时在史革命、"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的辅助下,帝国达到个顶峰,史称"仁宣盛世"。内阁的价值和效率充分体现出来。在明代,全国大小事务分门别类交到六部集中处理,六部最高长官为六部尚书官拜正二品,位高权重,而在行政流程中,六部的文件要上达内阁批词,内阁草拟好意见再上交皇帝批示意见,经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下放六科给事中校对下发到地方执行。由此可见,内阁在工作上处于六部之上,但问题就来了,六部部长是大官,内阁才四五品芝麻小官,工作上总有许多不便,就说部长心理也很难昕命于内阁。朱瞻基让内阁学土兼任位高权重的职位。这内阁又有新的变化,地位提高了,权力提高了,内阁正式成为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在后来不断发展中,内阁设最高长官为首辅,二把手为次辅,其他为阁员,内阁首辅权力极大,皇上下达的圣旨或口渝,如果首辅认为皇上命令有不合理的,可以退回到皇上拒绝执行,这叫"封驳"。

  而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去则检束,有功则骄态。"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敦诸司"毋得与内宫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末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

  推荐阅读:《江苏高教》

  众所周知,明代宦宫把持了中央司法大权,实施司法权的机构主要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但是真正操纵这几个机构的是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要想了解明代宦官干政,首先,必须了解司礼监。前面说过,司礼监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最初在二十四衙门中地位并不高。按照明代体制,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力,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叫"批红"。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权力,事实上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他们通过"批红"大权,可以暗中扩展势力,对抗内阁,进而对抗整个官僚阶层。由于司礼监拥有代皇帝批红和传旨谕旨的权力,因而它的内部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成,协助掌印、秉笔太监处理通政司所进章奏、内阁票拟、皇帝的圣旨等,地位也十分重要。

  这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因而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内阁作为皇权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中介,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这一缺陷,而司礼监又发挥了稳定和巩固皇帝独裁统治的重要作用。我们说皇权强大的两个主要表现是稳定与效能,司礼监和内阁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予明代皇权以补充,从而使明统治者建立起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专制主义皇权权力体系。司礼监因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而与内阁形成直接的权力互动关系。皇帝、内阁、司礼监组成了个不等边三角形,其中,皇帝离踞于顶端,内阁和司礼监位于底边的两端,孰长孰短,孰强孰弱,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

  综上所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的组织形式及权力运作机制都明显不同于此前各个朝代。首先,明朝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权力机构一一内阁或司礼监,都不是国家最高级行政实体,而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办事机构。司礼监太监是宦官首领,皇帝的家奴。内阁大学士亦具有中朝官特点。在这种权力结构内,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无法逸出皇权控制的轨道,发展成为皇权的异己力量,也不可能形成真正危及皇权的"权相"或者"权阉"。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