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理学与中医学的生理平衡

  生理学的生理平衡是基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平衡。中医的生理平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论体系,是阴阳学说和五种行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两种理论似乎是遥远的,但本质是相同的。本文就生理学与中医学的生理平衡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人体生理学的生理平衡

  1.细胞水平的生理平衡

  一切生物体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有生命。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细胞,绝大部分不与外界自然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体液中。体液是体内液体的总和,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代谢产物也首先排至细胞外液,后才能排出体外。细胞外液即细胞外面的液体,是细胞在机体内的生活环境,故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比较恒定,如,温度、离子浓度、PH值及渗透压等,一般它们的变动范围很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如,人体每日产生大量的酸,但正常人血液的PH值仅变动在7.35-7.45之间。是因机体有一系列缓冲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将多余的酸运至肾、肺等器官排出的缘故。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为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2.整体水平的生理平衡

  机体的外环境是自然界。自然界的许多因素,如气温、气压、光照等变化,都可构成对机体的刺激而影响生命活动。但是机体能够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使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一,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这种生理过程,称为适应。例如,人从光亮处突然进人暗室,初一无所见,但片刻之后眼对光的敏感性可提高一万多倍,这样人就能适应暗室工作。机体的适应能力随生物的进化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例如,热带动物无法在寒带生存,而人却可以从赤道迁居南极。人类除了自然环境,尚有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机体生理平衡的调节

  3.1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

  机体保持自身稳态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因机体有一整套调节机构,它能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达到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统一。这种平衡是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的神经调节是由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如,利器刺激皮肤引起局部肢体回缩等,一定的刺激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对器官系统发挥的调节作用。如,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使心脏收缩加强加快。体液调节在机体调节中,速度较慢,作用也较广泛,对保持机体新陈代谢和机能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3.2细胞、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

  当组织器官受环境变化刺激时,器官本身表现一种适应性反应即自身调节。如,一定范围内当动脉血压降低时,血管阻力下降,使脑部的血流量不致过少;反之,血管阻力增大,脑部血流不致过多。上述这些反应在没有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时仍然存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虽然它调节幅度小,调节方式原始、简单,但仍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3.3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各种功能调节机构都是自动控制系统,所以调节又称为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调节者)与受控部分(被调节者)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控制部分通过控制信息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的活动又作为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部分,以修正控制部分的调节作用。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负反馈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其生理意义是,某些生理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波动,负反馈调节在机体调节中,作用较为突出。正反馈指的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正反馈的作用是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步加强,促使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由于反馈作用,使机体对刺激的不同反应才能够足量、及时,从而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

  二、中医理念的生理平衡

  1.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指的是阴阳双方在相互作用中,相互协调、相对稳定的均势状态。《黄帝内经》主要以阴阳学说为依据来阐述生理平衡。人体的正常情况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某些原因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出现;阴盛则阳病”或;阳盛则阴病”等病态变化。;盛”即过极,人表现为病态。与之相对应的是;虚”;虚”在《黄帝内经》中也有;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描述或说法。从中我们不难得出,如果违背了中庸和谐原则,无论;盛”;衰”都是病态,

  2.升降平衡

  ;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形象描述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即云雨雾露的变化。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和思想理念,《黄帝内经》在分析人体气血运行模式时,也借用自然规律进行了阐述。从《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可以看出,书中运用不少的事例,描述了经气流注规律。人体气血是按照;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运行规律周流全身,以维持整体的气血平衡―。总而言之是,升有节,降有度。

  3.脏腑平衡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脏和腑是阴阳表里相配合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脏和腑,阴和阳,表和里,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脏腑相合”关系。在生理上,相合的脏腑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功能活动。五行之间相克使脏腑的功能不致于过盛;五行之间的相生则是确保脏腑功能不致过弱的另一表现。由此可见,五行间的相互作用和相生相克,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和脏腑协调统一的重要机制。

  4.动静平衡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巳则变作矣,……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从《黄帝内经》的生命理论中可以看出,非常重视运动。;成败倚伏生乎动”强调了生命活动过程中;动静”、;升降”以及;出人”非常重要。动而有度,若;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充分表达了动与静协调平衡的生命观。

  5.经络分布与经气流注的平衡

  《黄帝内经》所述之经络,除带脉之外,基本以正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各一,分布均衡。《黄帝内经》创建和构思的经气循行模式是,对阴经是自下而上,而阳经是自上而下,以达到阴升阳降的平衡状态经气的流注形式有离合、出人等,经气的离与合、出与人基本平衡。气是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