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医生在发表职称晋升论文时多以疾病病症为选题,360期刊网在此给您提供新的选题,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合起来,为此给您介绍一篇结合医学的马原论文辩证法

  浅谈疾病中的唯物辩证法

  摘要:医学的对象是疾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能对疾病的产生、发展作出全面的解释,并对临床决策具有指导作用,使我们高瞻远瞩,避免盲目性、片面性。本文将简要概括唯物辩证法在疾病中的体现,并指出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医学 疾病 临床 唯物辩证法

  为了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必须了解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医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一门具体的医学学科都不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世界观层次上的指导,唯有哲学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以及医学自身全方位的、系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使我们在对待具体的医学问题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疾病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临床诊断时不能只反映某一阶段的变化,还要求能够反映动态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只有着眼于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运用唯物辩证法,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修改、调整诊断与治疗的方案,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对立统一规律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内始终贯穿着矛盾双方的对立面的斗争。一方面是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引起各种病理性损害;另一方面,机体的抗损害反应不断地对抗致病因素,力图恢复机体的正常平衡状态,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损害和抗损害是对立的统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当抗损害占优势,完全战胜了损害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会向痊愈的方向发展,使机体迅速恢复健康。但是,如果抗损害能力不能完全战胜损害因素,而损害因素又继续存在于机体内部的时候,机体就处于不完全康复的状态,只好通过代偿作用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抗损害能力减弱,当损害因素占优势时,随时有可能使疾病向坏的方向发展,甚至导致死亡。

  例如外伤性出血引起血压下降、缺氧、酸中毒等一系列的损害。同时又激起机体抗损害反应,表现为周围细小动脉收缩、心跳加快等,机体通过上述抗损害措施,很快可以恢复,但如果出血量大或持续出现,抗损害反应不足以代偿,就可以导致休克、缺氧、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损害与抗损害的矛盾斗争是非常激烈的,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医务工作者应该正确分析疾病过程中损害和抗损害的矛盾斗争,掌握矛盾转化规律,促使抗损害反应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使疾病向痊愈方向发展,防治疾病向恶化的方向转化,以达到更好地治疗与转归的目的。

  二、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从病原体的侵入机体到发病之前,是量变状态的运动,致病因素的作用一旦打破了物质代谢或功能活动的正常的相对平衡,量变达到一定的限度,便转化为一定的病理过程,即量变引起质变。譬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侵入患者肝脏后,不断分裂增殖,数目增长十分迅速,达到一定量后,肝细胞开始变性、坏死,即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不断进展,会伴有纤维化,随着纤维化的不断进展,肝脏直接被分割成由纤维包绕的结节,形成肝硬化,肝硬化达7年左右,可发展为肝癌。亦可由HBV基因组编码的HBx蛋白抑制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同时活化原癌基因,这一作用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可直接诱导肝癌发生。量变和质变的运动,显示出病理过程的不同分期,因此,早发现疾病并尽早治疗,阻止或减慢疾病的量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能避免该疾病转化为另一更为严重的疾病,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当机体受到致病因素所损害而发病时,健康的身体为疾病所否定,机体经过治疗战胜了疾病,恢复健康时,又是否定之否定。从健康到受损害,从损害到恢复健康,两次对立面的转化,两次否定,呈现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许多疾病有它的潜伏期、间歇期、减退期和高峰期,有的持续数月、数年不断起伏, 有的则治愈了又复发,呈现出疾病过程的曲折性。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善于洞察疾病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做好与疾病做长久斗争的准备。

  四、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人的生命体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的病理改变常常不是孤立的,它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同时又受整体机能的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反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可涉及疾病理化刺激、局部感染、局部创伤等局部因素,也可与感染性疾病、营养缺乏症、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整体因素有关。又如,一个局部的外伤如果因破伤风感染发展蔓延,可转化为全身性的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疾病的实质应包括局部、整体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临床诊治时,应先进行局部定位,同时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医生在诊治患者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为一个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不仅要看到局部、而且要看到整体;不仅要注意器质性疾病,而且要注意功能性病变等等。

  五、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表现,即这些疾病的共性;而同一征象在不同的疾病中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加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即这些疾病的个性。肺炎、肺水肿、肺淤血、肺癌等都可有肺部湿啰音,湿啰音是这些病变的共性。而湿啰音又分为粗、中、细湿啰音和捻发音,分别在不同的肺部疾病中出现。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在一般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发病情况、病症的个体差异,作疾病特点与整体状况的具体分析,在治疗疾病时,也应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差异,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唯物辩证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人体和疾病的发展规律,找到更好的战胜疾病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医学学习和工作中,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地位。

参考书目:

  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 《病理学》(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③ 《临床哲学思维》 刘虹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