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肝胆系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胆囊结石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微创保胆取石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开展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月~2012年7月,从有保胆意愿的胆囊结石患者中选择5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4o.8±14.8岁;胆囊长径7.36±0.84 cm,短径2.26土0.41 cm,脂餐后胆囊长径4.61±0.61 cm,短径1.66±0.29 cm。

  1.1.1 术前病例人选标准①患者有强烈保胆意愿;②B超提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囊壁厚度小于2,胆囊管无结石;③非泥沙样结石,非充满型结石;④年龄40岁以下,但非绝对指征。

  1.1.2 术中判断保胆标准 ①结石能取净;②胆囊管通畅(胆道镜下见到胆囊管开口处黄色胆汁流出);③无粘膜下结石。

  1.2 手术方法

  1.2.1 完全腹腔镜下微创保胆取石术 主要适用于肥胖、胆囊底部难以通过肋缘下小切口拉出者。

  本组有2例。采用4孔法(穿刺孔位置同胆囊切除术),进镜后全腹探查,重点观察胆囊、形态、大小及有无粘连等。于底部无血管区电凝钩切开约1~2cm切口,吸尽胆汁,置人软性胆道镜观察并采用网篮取净结石,同时观察无粘膜下结石及胆囊管通畅后,用5/0可吸收线分别行粘膜层、浆肌层连续缝合,再以医用胶水涂布于缝合伤口表面,冲洗术野,观察腹腔内无异常后结束手术。

  1.2.2 腹腔镜辅助下微创保胆取石术 主要适用于相对瘦弱、胆囊底部能够顺利通过肋缘下小切口拉出者。本组有3例。先在脐部切口置人腹腔镜,全腹腔探查后,观察胆囊、形态、大小及有无粘连等。

  选择距离胆囊近的肋缘下腹壁位置后,解除气腹,做肋缘下3 4 cm小切口,提出胆囊,其余取石及缝合步骤同完全腹腔镜法。缝合完毕后将胆囊复位,缝合腹壁切口。再次造气腹,腹腔镜探查胆囊及腹腔,必要时行腹腔冲洗,术毕,关闭脐部切口。

  对于上述2种方法,在术中探查如发现胆囊粘连明显、胆囊壁显着增厚、粘膜下大量结石、胆囊管梗阻等情况,则与家属沟通后改行胆囊切除术。以往曾有2例患者分别因术中探查发现大量粘膜下结石和胆囊壁厚达O.5 cm而放弃保胆手术,改行胆囊切除术。

  2 结果5例均顺利完成保胆取石术。平均手术时间84±27.2 min,术中出血5 15 Illl,取出结石数量2.2±1.64个。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1.3 d。术后第1天进流质,第2天半流质。无胆漏、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5例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l1个月,无胆囊结石复发,无大便次数增多、消化不良、脂餐后腹泻、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胆囊切除术后常见消化道症状,l例出现伤口神经痛。

  3 讨论胆囊结石患者是否行保胆取石目前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不在于手术技术而在于观念,即是否应该行保胆取石术。赞同的理由主要在于此手术能保留胆囊的功能,反对的理由主要在于担心术后结石复发。造成争论的根源在于文献报道的复发率差别很大,术后复发率从2.00% 36.49%不等。目前尚未有可靠依据让临床医师信服应该切除或保留胆囊。在此背景下,尝试保胆取石术的理由有以下几点。①大量胆石症患者有强烈的保胆主观要求,尤其是年轻患者;②能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病例支持;③技术上可行。

  由于造成争论的根源在于文献报道的复发率差别很大,那么尽可能降低保胆取石术的复发率是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减少复发率的关键之一是严格筛选合适的患者。本组收治了数10例有强烈保胆愿望的患者,但终只实行了5例,其余患者皆实行了胆囊切除术。将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急性胆囊炎、高龄、泥沙状结石、粘膜下结石及胆囊管结石等作为保胆禁忌症。其次,完善技术操作,包括胆道镜取净结石、减少胆囊内出血、可吸收线缝合等。

  据报道,脂餐后胆囊体积缩小30%以上为胆囊功能良好的表现。至于如何确定脂餐后胆囊缩小的体积,目前尚未见该方面的详细研究报道。按以往的经验,可根据2个方面因素进行估算,即胆囊长径和短径缩小程度、胆汁排空的状况。如果胆囊长短径明显缩小,或者即使胆囊长短径缩小不明显,但胆汁明显排空者,都是保胆的适应症。笔者发现,脂餐后胆囊长短径缩小不明显者多是结石数量较多者,该类患者未纳入本组手术中。总之,选择性地对合适患者施行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可行,短期效果良好的优点,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规范术中操作,坚持术后定期检查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