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 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我们根据国内外诊断BE的新标准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南充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BE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南充地区BE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RE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各种上消化道症状在南充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症状(反酸、烧心、胸痛)和其他不典型上消化道症状(上腹痛或不适、腹胀等)及消化道外症状。内镜检查时特别注意观察贲门及食管下段的情况。

  1.2 BE与RE的诊断标准明确区分鳞一柱状上皮交界(squamoco1umnarjunction,SCJ)和食管胃交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对识别BE十分重要。① SCJ内镜标志为: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的齿状z线。②EGJ内镜标志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处,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和(或)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梢。③ BE内镜下典型表现为EGJ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SCJ与EGJ分离。BE的长度测量应从EGJ开始向上至SCJ。BE黏膜长度达到或超过3 cm的称为长节段BE(LSBE),短于此即为短节段BE(SSBE)。

  根据红斑的形状BE分为全周型、岛型、舌型及混合型E 3]。RE的诊断及分级按照洛杉矶标准(世界胃肠病大会,1994年)。

  1.3 病理活检及幽门螺杆菌(Hp)检查在食管病损处至少取2块活检组织,环周型或LSBE取4块,常规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另取胃窦黏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 检验及x 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共进行胃镜检查23 156例。236例(1.02%)诊断为BE,其中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84例,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范围为18~83岁,平均年龄(46.37 4-14.2)岁,≥50岁占35.79% 。RE患者468例(2.02%),男女患者比例为3.63:1;平均年龄(51.6±15.3)岁,≥50岁占51.65% 。BE伴RE113例(0.49%),男女患者比例为3.77:1,平均年龄(52.5-4-14.4)岁,≥50岁占55.19% 。与BE相比,RE和BE伴RE的患者比例、男女性别比例及年龄(≥50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

  2.2 BE内镜下分型情况BE中SSBE 189例,占80.08% 。较LSBE明显更多(47例(19.92% ),P<0.01),平均年龄也更小,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分型以混合型BE多,占BE总数的41.03%。岛型和舌型次之(25.61% 和23.94% ,P<0.05),而全周型较少见(9.42% ,P<0.01)。

  2.3 BE就诊时主要症状有反酸、烧心、胸痛之一者即被认为有典型的反流症状。BE患者中有反酸和烧心的各占14.27%和10.67% ,低于RE患者(28.45% 和17.94%,P<0.05)。常见的主诉为上腹不适BE和RE患者各占62.38%和45.12% ,但两者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BE病理结果都可见柱状上皮,其中87例(36.86%)可见含杯状细胞的肠腺化生上皮,25例(10.59% )伴上皮异型增生(多为轻度)。1例(0.42%)诊断为食管腺癌。全部BE患者均进行Hp检查。阳性94例(39.83% )。

  2.5 RE 内镜下分级399例RE(85.26% )为轻度(A、B级),各级别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程度越重者年龄越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RE病理结果138例(29.49%)进行了食管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其中119例(86.23%)诊断为炎性反应。17例(12.32%)发现上皮异型增生,2例(1.45%)诊断为食管癌。全部RE均进行了Hp检查,阳性188例(40.17%)。

  3 讨论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2006年三亚BE诊治共识认为,BE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但鉴于肠上皮化生在BE的重要性,尤其是其与食管腺癌的重要关系,因此在诊断时必须注明BE是胃上皮化生型抑或是肠上皮化生型。即柱状上皮替代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同时进一步明确有无肠化生 。鉴于内镜下观察GEJ的定位方法及食管下段柱状上皮病变黏膜的确定是内镜下正确诊断BE的重要根据,明确上述指标是提高BE诊断水平的重要一环。我们据此标准发现。南充地区BE发病率(1.02%)明显低于西方国家报道的BE检出率(3% ~8%) ,也略低于陈霞等" 调查的国内BE的内镜检出率(2.39%),这可能与种族、环境,饮食习惯和地域差异有关。根据本组资料发现,BE中SSBE较LSBE更多见,分型中又以岛型及舌型或两者混合型占多数。而伴异型增生少见,与国外报道有所不同,推测可能与人种不同有关。

  本次调查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与既往文献报道类似。发现内镜下形态观察BE黏膜以岛状居多、SSBE为主,与国外报道 隋况相似。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SSBE,虽然研究 表明BE的癌变几率随着BE的长度增加而增高,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尚没有有力的证据说明SSBE与LSBE发生食管腺癌的几率有很大的差距,在SSBE占BE的较高比例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忽视SSBE的监测与随访还有待斟酌。

  RE检出率较BE高,但RE中以轻度者多见,且RE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相关性较BE密切。

  说明BE的形成除反流性食管炎外,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E的发病基础主要是遗传易感性,迄今已发现4O余种基因的改变与BE有关。而RE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是存在反流和食管黏膜的破损。BE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不一定是RE的并发症。因此,筛选BE患者不应仅局限于胃食管反流人群中,在常规胃镜检查也应注意。

  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有关。胃内Hp感染是诱发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在BE及食管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

  有研究 认为,Hp感染对BE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也有研究 显示,Hp感染可能与BE发生无关,甚至可能是BE的致病因素。本研究中胃窦标本Hp阳性率与Jonaitis等 报道类似,表明Hp可能与BE和RE的关系均不密切。可见,Hp在BE发病中的作用目前不明确,因此对于Hp阳性的BE患者是否进行根除治疗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南充地区BE检出率较低,平均发病年龄与国内调查相似,但低于西方国家;癌变发生率与国外报道相近;Hp感染率较高,与RE无明显相关性,其临床意义和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