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且很多手足1:3病患儿会在患病的过程中合并病毒性脑炎。目前手足1:3病的治疗较多采用降颅压、消炎及抗病毒等方法。本文对我院儿科近年来收治的46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2010年9月一2011年9月收治的被确诊为手足口病,且经CT、脑电图等检查后证实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46例。男27例,女19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一4岁之间,平均年龄(1.7~0.6)岁。患儿临床表现均有丘斑疹、嗜睡、呕吐和持续发热等症状。

  1.2 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4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1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分类等方面比较,P>O.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病毒、消炎和降颅压等方法治疗,即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甲泼尼松龙抗炎, 利巴韦林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了纳洛酮辅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 每次0.02 mg,kg,将其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疗程为1周。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认真观察患儿的身体反应并做好记录。

  1.3 治疗效果评定显效:患儿用药后1 d内意识、体温均完全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用药后2 d内意识、体温均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消失;好转:

  患儿用药后1 d内意识、体温均基本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儿用药后2 d内各种症状均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甚至出现了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均在SPSS l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蜘)方式记录,计数资料使用组间的 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中治疗效果显着的有lO例05.71%),有效7例(25.oo%),好转9例(32.14%),无效2例(7.15%)。对照组患儿中治疗效果显着的有4例(22.22%),有效5例(27.78%),好转6例(33.33%),治疗无效3例(16.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 ,对照组为86.1l%,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O.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的恢复时间. 由表l可见,患儿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O.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手足病患儿大多数是因其受到肠道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手心、口腔、足心及肛周等部位出斑丘疹或疱疹。严重的手足口病患儿还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一旦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就极容易诱发脑膜脑炎、神经元性水肿和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如没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手足口病患儿合并病毒性脑炎一般多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且2岁以下患儿的发病率会更高。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较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脑炎症状更明显。突发性的颅内压显着性增高。进一步会导致肺水肿。临床上称之为中枢性肺水肿旧,严重者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因此,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极其重要。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常规选择甘露醇来进行降颅压治疗,利用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和消炎处理。研究表明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神经营养剂和纳洛酮,其疗效可能会更好,且采用纳洛酮进行辅助治疗可缩短患儿的病程、改善患儿预后的身体状况并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纳洛酮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特异性的拮抗剂,其溶脂性较高, 可以比较容易地穿透患儿的血脑屏障。从而有效减轻患儿脑神经的继发性损伤以及继发性炎症反应所造成的患儿神经细胞的损伤。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纳洛酮治疗结果显示,纳洛酮辅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而对照组为86.11%,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纳洛酮辅助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可以促进患儿意识改善、加速患儿退烧以及改善患儿肢体的抖动,临床疗效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