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泰州市食源性疾病患者病原菌感染及分布变化情况。方法对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依据国标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 244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检出变形杆菌34例,沙门菌1O例,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氏O157:H7各4例。结论泰州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主要为变形杆菌和沙门菌。应加强主动监测,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菌型分布;监测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69070(2013)01002lO3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泰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感染情况及其分布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2011年本市按照《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对食源性疾病的散发病例进行主动监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11年泰州市3家监测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科室,对符合监测病例判定标准的腹泻患者进行登记、采样、及时送检并报告,共采集244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

  1.2 病例标准 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急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1.3 检测项目及方法 检测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参照GB/T4789.42008、GB/T4789.72008、WS 287一2008、GB/T4789.362O08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有关资料,对标本进行血清学和生化鉴定。

  1.4 试剂和仪器 ss琼脂、麦康凯琼脂、TCBS、CIN、SC增菌液、GN增菌液、3NACL碱性蛋白胨水、PSB增菌液等,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ID32E和API生化鉴定条,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提供;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诊断血清,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病例分布 244例患者,男性占59.84%,女性占4O.16%;年龄小10天,大84岁,其中年龄≤4岁者占54.10%,5~15岁的占5.74%,16~64岁者占34.O2%,≥65岁者占6.14%。

  2.2 临床表现 244例患者中,发热31例,占12.7O%;恶心40例,占16.39%;呕吐33例,占13.52%;腹痛89例,占36.48%;腹泻244例,占100.O0%,其中泻次数达3次占30.32%,3~5次的占43.44 ,6~1O次占19.26%,>10次以上占6.97%。

  2.3 病原检测 244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5O例标本检出致病菌52株,病原菌检出率2O.49%,其中有2例均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检出沙门菌10例(山夫登堡6株,都伯林2株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各1株),变形杆菌34例(普通变形杆菌3株,奇异变形杆菌30株,潘尼变形杆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各4例。3家哨点医院中,人民医院采集标本155例,占63.53%,检出致病菌30例,检出率19.35%;中医院采集标本47例,占19.26%,检出致病菌l1例,检出率19.15%;药城医院采集标本42例,占17.21%,检出致病菌11例,检出率26.19%。

  2.4 不同季度病例分布及病原检出情况 食源性疾病发病季节相对集中于2、3季度,3季度病例多,共106例,占43.44 ,见表3。

  2.5 流行病学史5O例病原检测阳性的食源性腹泻病人均有相应可疑饮食史,多食用生、半生品及不洁食品。食用水产品、不洁水果蔬菜各5例,均占1O.OO%;22例食用禽、畜肉及蛋制品,占44.OO%;18例食用乳、乳制品及饮料,占36.00%。食用地点,集体食堂占6.00%、餐饮服务单位占l0.O0%、家庭占60.O0%、食品摊贩占24.OO%。

  3 讨论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在全世界相当普遍,据WHO公布,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高达数十亿例,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腹泻而死的儿童约170万。食源性疾病分为暴发性和散发性两类,食物中毒为暴发性食源性疾病。本文监测对象为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散发的食源性疾病患者。通过主动监测可更好地了解泰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监测显示,本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检出率为20.49%,哨点医院采样严格按主动监测要求进行,送样和检样及时,尤其是运送和保存样品得当,使得结果高于往年。患者中,年龄≤4岁者占54.10% ,可能与该年龄段小孩的喂养方式不当、自身免疫和消化功能发育不健全等因素有关 。同时,报告显示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病例数,可能是由于男性人群社会活动多于女性人群,接触有毒有害食品等机会多的缘故。

  本市食源性疾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腹痛、恶心等症状,部分人有发热表现,一般都有菌株的特异性和相应可疑饮食史。本次监测结果显示,65.38%的阳性菌株为变形杆菌,沙门菌占19.23%,副溶血性弧菌和O157:H7各占7.69%,这与我省及无锡市往年监测结果有所不同,也与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所不同,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局部地区流行菌株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

  因此在制定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方案时,要加强本市此类细菌的重点连续监测。然而,病原不明的仍占大多数,原因可以如下: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仅进行了几种常见致病菌的检验;部分患者已服药或到医院诊治;细菌学检测手段灵敏度不高等。在对可疑食物史的调查发现食用禽畜肉、蛋制品和乳、饮料制品的人分别为44.00%、36.00%,提示今后这类食品的卫生状况仍将是我市食品污染物监测的重点。

  本监测还发现发生于家庭内的食源性疾病病原检出较高,这与刘秀梅等人的报告相吻合,提示家庭进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今后预防的重点。食源性疾病患者在2、3季度明显增多,这与有关报告基本一致。该两季度气温逐渐升高,适合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旦食物储存食用不当,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本市应加强居民的食品、饮水卫生预防知识宣传,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及其质量控制,尽可能全面揭示本地该病致病病原的分布变化等流行特征,从而建立预警、预报功能,达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