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分娩镇痛在产程中的应用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480例为镇痛组,年龄22~36岁,孕周3741周。选择同期未实行分娩镇痛的产妇480例为对照组,年龄21~36岁,孕周36~40周。两组均为初产妇、宫内妊娠、单活胎、头位,无产科合并症、并发症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两组年龄、孕周、孕次、体重、身高及胎重等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镇痛组产妇规律宫缩,宫口开大2~3 cm时嘱其排空膀胱进入产房,由产妇提出申请,产科医生或助产士通知麻醉科医生,麻醉医生复核无禁忌证后与产妇及家属谈话,充分告知利弊,并签署分娩麻醉镇痛同意书,由麻醉医生实施分娩镇痛。麻醉前常规测产妇血压、氧分压、心率、胎心监护、宫缩强度,宫缩应激试验(contraction stress test,CST)阴性,摆好体位,开放静脉,消毒穿刺区,选择L23进行硬膜外腔穿刺,证实穿刺针进入硬脊膜外腔,向头侧置管3~4 CB,并回抽确定硬膜外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注入1%利多卡因5 ml作为诱导,观察5 min无不良反应后,将芬太尼0.1 mg+罗哌卡因75 mg+生理盐水40 ml混合后,抽出5 ml经导管注入,麻醉平面达到T10以下,余液注入自控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将硬膜外导管与PCEA连接,维持量为5 ml/h,追加量为2 ml/15 min,宫口近开全时即关闭PCEA泵,缝合会阴伤口再次开启PCEA泵,缝合完毕后拔掉硬膜外导管。对照组产妇不予任何镇痛药物,按常规分娩处理。

  1.3 观察项目

  1.3.1 疼痛判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以产妇评价的疼痛为主,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痛,4~6分为中度痛,7~9分为重度痛,l0分为剧痛难忍。对镇痛前、活跃期、第二产程、缝合会阴伤口时进行镇痛效果评估。

  1.3.2 产程时间 比较两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

  1.3.3 观察缩宫素使用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 4-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产妇在镇痛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PCEA后,活跃期、第二产程、缝合会阴伤口时镇痛组VAS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产妇产程的影响镇痛组活跃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缩宫素使用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的比较缩宫素使用率镇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镇痛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剧烈的产痛在母亲获得新生命的同时,在心理上留下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度的疼痛使孕妇产前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情绪而要求剖宫产,使;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率升高,久而久之,这势必使医师们处理难产和阴道助产的能力越来越低下,所以如何减轻分娩痛苦并使产妇安全分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分娩镇痛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分娩镇痛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非药物性镇痛法和药物性镇痛法。非药物性镇痛法镇痛效果差,药物性镇痛法中的椎管内注药镇痛法因其①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满足整个产程镇痛需要;②对母体影响小;③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④产妇清醒,能参与生产过程;⑤必要时可满足手术需要。是目前公认的镇痛效果可靠,使用广泛,可行的镇痛方法,有效率可达95% 以上 。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对心脏毒性小,对子宫及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和具有高度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等特性。

  脂溶性阿片类麻醉药芬太尼较其它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起效快,效能强,心血管稳定性高,对新生儿呼吸、循环均无影响 J。选择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可减少麻醉药剂量,缩短起效时间,且对产妇运动功能及胎儿的正常生理均无明显干扰,产妇处于清醒状态,并能保持,是目前认为效果确切的分娩镇痛方式。

  产程进展到宫口开大23 cm时,产痛明显加强,此时采用分娩镇痛可使分娩疼痛减轻,改善子宫和宫颈的血液循环,减少宫颈水肿发生,产妇精神放松,盆底肌肉松弛,胎头在下降及内旋转过程中需克服的阻力减小,同时麻醉可阻滞感觉神经纤维,明显减轻应激反应,抑制儿茶酚胺异常分泌,降低血中过多肾上腺素,并直接抑制支配子宫的交感神经,使子宫收缩协调有力,宫口扩张加速,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本研究中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宫缩时下腹阵痛、腰酸痛而表情痛苦、喊叫、挣扎,镇痛组产妇宫缩时无痛苦表情、安静、能感到官缩,两组对比产程中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注药后有明显镇痛作用。从研究中发现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缩短,增加了缩宫素使用率(缩宫素2.5~5 U加入0.9% 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依据宫缩强度调整滴速,两组用量无区别),但未发生不良后果。镇痛组活跃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口开全后及时停止硬膜外给药,避免对腹肌和肛提肌抑制,不影响产妇第二产程用力,不延长第二、三产程时间,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使用分娩镇痛后,因惧怕疼痛选择剖宫产的产妇减少,使剖宫产率下降。

  剧烈的产痛和心理紧张使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致胎盘和脐血管收缩甚至痉挛,子宫血流减少,影响胎儿血液供应。镇痛可降低母体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改变子宫血流,从而防止一些胎儿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在分娩过程中全程监测胎儿和新生儿评分,未发现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我国广大孕产妇接触并接受无痛分娩的时间相对国外较短,使我国分娩镇痛并未广泛普及。分娩镇痛有利于减轻产痛,对母婴无不良影响,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需要,在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势必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有利之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麻醉医生、产科医务人员和产妇的共识与促进,使无痛分娩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