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爱婴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分析与评价,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为评价我院消毒效果监测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消毒管理措施,保障母婴安全,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2年各科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的消毒监测结果,并进行有关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我院手术室、妇科病房及急(门)诊注射室、产房(含产前区)、母婴同室、供应室、妇幼保健门诊及儿科诊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每月取样监测一次。

  1.2 消毒方法

  1.2.1 空气消毒方法各类环境各室采用多种消毒方法结合实际使用的方法有:0.2% 一0.4%过氧乙酸擦拭熏蒸;室内悬吊或移动紫外线灯;95%酒精浸泡苍术(100 s/m’)燃烧烟熏;纯动态消毒机。

  1.2.2 物体表面消毒方法采用250 mg/L含氯消毒液或0.2% 一0.4%过氧乙酸擦拭。

  1.2.3 医护人员手消毒方法手术室医护人员手按术前洗手方法;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用普通日用肥皂洗手流动自来水下冲洗,用125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 min。

  1.2.4 使用中消毒液主要有使用中75%酒精、含有效碘0.3%碘伏、0.5%碘酊、2%戊二醛。

  1.3 采样及检查方法 时间选择在消毒处理后进行医疗活动前采样,一般选择在早晨上班前进行,每月1次。空气采样方法采用平板暴露法;物体表面采用5 cm×5 cm标准灭菌规格板涂擦法;医护人员手采用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涂擦法;使用中消毒液采用倾注法。所有采样方法及采样结果计算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执行。2 结果我院2001年、2002年各类消毒效果监测总合格率分别为96.4% 、97.9% ,x=4.9,P<0.0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其中2001年空气质量监测合格率91.0% ,2002年合格率96.7% ,x=11.08,P<0.O1,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2001年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消毒液质量监测合格率与2002年比较,x=0.892.68,P>0.05,差异无显着性(见表1)

  3 讨论

  3.1 我院2001年、2002年各类消毒效果监测总合格率分别为96.4%、97.9% ,虽然差异有显着性,主要是由于2001年空气监测合格率较低所致,但总体合格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消毒液质量监测合格率两年比较差异无显性且合格率较高,表明我院各级领导对消毒隔离工作在控制院内感染、防止疾病传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性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并持之以恒进行这项工作,因而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物体表面消毒方面,加强对清洁员的培训并定期考核,在医院装修期间,病区每科室多配备一名清洁员专门从事各类物体表面消毒擦拭工作;在医护人员手消毒方面,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洗手方法,要求延长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30 s,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的清洁,不共用干毛巾抹手,改用浸有消毒液的湿毛巾抹手,一用一消毒;对使用中消毒液坚持现配现用,使用过程不添加,定期更换盛放消毒液的器皿,并进行清洁后高压灭菌,定期监测消毒液有效浓度。对个别不合格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例数,提示我们仍需加强消毒意识,结合实际,分析原因,防微杜渐,提高消毒质量。

  3.2 2001年空气合格率(91.0%)与2002年(96.7%)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2001年空气监测有31例不合格,其中产房(含产前区)16例,占51.6%,急(门)诊注射室8例,占25.8% ,其他科室7例占22.6%;主要原因是当时产房布局欠合理,周围环境欠佳,空气流通不好,候产室孕妇较多,造成消毒措施不规范;而急(门)诊注射室则是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虽安装有悬吊式紫外线灯,但在有患者的情况下难以做到彻底消毒;其他科室主要是由于通气或消毒时间不足所致。针对以上情况,我院于2001年底开始迁出原产房,装修新产房,合理布局,设置去污通道,产房和急(门)诊注射室安装纯动态消毒机。实验表明,采用这种空气消毒机可使空气中自然菌数明显下降,基本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尤其是相对控制人员流动后,消毒后的空气细菌数更加理想 。

  其他措施包括根据不同季节和实际情况决定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次数;轮流使用不同消毒剂防止产生耐药性;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限制人员流动;定时开窗通风,促进空气对流;加强终末消毒,使空气消毒质量提高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