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特点分析,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肺炎支原体是较为常见的导致小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sbJL肺炎呈现低龄化和症状加重化的趋势,其不仅会造成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还可能累及机体其他脏器,其中以心血管系统为常见。早期诊断心脏受损情况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于我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及心电图资料进行了分析,拟探讨心肌酶指标检测在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诊断方面的I临床价值与意义。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所选病例来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其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32例, 手龄1.5~13岁,平均年龄(6.23±1.42)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及刺激性干咳等症状,胸部摄片提示肺部有炎症改变,并呈云雾状浸润或间质性肺炎改变等特征,部分患儿伴有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 抗体(+)。同时,确诊及可疑结核或其他感染病例,合并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以及精神系统疾病患儿不予纳入本研究。此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36例正常/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 13岁,平均年龄(6.82±1.24)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及对照组相比,性别比例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分组根据症状轻重及影像学结果将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成两组,I组为重症组,共34例,体温>39℃ ,咳嗽频繁,精神较差,胸片所示病灶范围大,部分患儿两侧肺野均可见病灶,并可伴胸腔积液;Ⅱ组为轻症组,共34例,临床症状与一般肺炎类似,胸片示单侧或双侧肺野呈斑点状或云雾状阴影。

  1.3 检测方法所有患儿均于发病7~10 d内取清晨空腹状态肘静脉血3~4 ml进行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及心肌酶学检测,并于出院前1天复查上述两项指标。心肌酶检测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试剂由上海德赛一申能公司提供,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 抗体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试剂盒采购自福建省三明市蓝波生物技术研究所。为保证试验结果一致性,所有检测均由专人操作。此外,入院前3天所有患儿均行心电图检查,而后改为每3天一次。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予以抗感染治疗,即予以阿奇霉素20~30 mg/(kg·d)静滴5~7 d后,改为口服,总疗程为3~4周,每周3d,如不能耐受,则予以红霉素静滴5~7 d后,改用罗红霉素口服3~4周。此外,对于有心肌损害的患儿,如伴CKMB升高则给予静滴1-6二磷酸果糖5~7d,未伴有CKMB升高者则给予维生素C 1~3 g/d静滴5~7d。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S形式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发病期间心肌酶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显着升高(P<0.05),其中I组心肌酶较Ⅱ组升高明显(P<0.05),显示心肌酶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出院前复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酶较发病期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DH及CKMB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着差异(P<0.05)。

  所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26例患儿的心电图结果所示异常,其中I组18例(52.94%),II组8例(23.53%),可见心电图异常的患儿随着病情加重而增加(P<0.05)。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心动过速(排除患儿吵闹、发热等情况)17例;心动过缓5例;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14例,入院2周后T波均改变或消失;期前收缩4例;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

  3 讨论肺炎支原体在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rfl占有很大比例,其常见于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一般借助其顶端结构与呼吸道细胞黏附,通过自身微管结构破坏胞膜结构并入侵胞质以获取生长所需各类营养成分;此外,肺炎支原体还可以通过释放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物溶解细胞,甚至造成上皮细胞肿胀与坏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病例报告,但主要以冬春两季为多见。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发病并出现相应症状的机制可能与其侵入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以及侵入后释放的物质所引起的各种免疫紊乱过程密切相关。当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呼吸系统病变是患儿常出现的症状,但是由于人体心脏、肺、大脑及平滑肌与肺炎支原体存在部分共同的抗原,因此当感染发生时,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通常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导致周围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趋化因子,引发连锁反应,致使更多的中性粒细胞聚集于病变部位并释放炎性物质,损伤肺外器官,并引起相应症状,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在这些肺外并发症中,以心血管系统出现的器官损伤为常见,当心血管系统受损后,患儿常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衰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有30 ~40的患儿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口,此外,也有少数患儿只出现心电图异常,却未观察到明显的心脏疾患。

  当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小儿肺炎发生时,心血管系统损伤不仅与免疫复合物有关,肺炎所致缺血缺氧也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当缺氧发生时,心肌细胞胞膜往往先受到损害,具体表现通透性发生改变,心肌酶逸出,使血液中的心肌酶活性上升,而在疾病恢复期时,机体血流灌注得到改善,缺血缺氧状况也随之得到缓解,细胞膜通透性下降,血液心肌酶含量也恢复正常。此外,机体出现严重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指出,患儿出现的心率加快症状会导致心肌氧需要量急剧上升,也易导致心肌细胞变性与坏死 。

  本组报道的&JL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中,心肌酶各项指标均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表明心肌酶检测能够作为衡量肺炎支原体患儿心肌受损及其程度的一种诊断手段。在本文所选的三种心肌酶中,肌酸激酶(CK)是由M 和B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是特异性较强的心肌酶,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及变化持续时间与心肌细胞损伤坏死成正相关关系,能够在疾病早期较为灵敏的反映心肌损伤,同时特异性较强。LDH 在体内广泛存在,主要起催化乳酸和丙酮酸相互转换的作用,其同功酶的分布有显着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助诊断疾病,在疾病初期和末期均可能上升,但特异性较差。谷丙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机体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仅在疾病早期上升,但特异性也较差,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转氨酶异常,因此常常需要与其他酶类联合进行判定,在进行心肌损伤诊断过程中常常结合阳性的心脏检查体征及异常心电图征象。

  综上,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及时检测心肌酶的变化情况,并综合各心肌酶检查结果做出判断,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肌损伤,并及早给予心肌保护药物治疗,从而大限度的避免患小儿肌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