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联合应用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性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研究现状,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与之相应的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如何预防和治疗卒中引起的脑损害,阻断和减轻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医学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1986年Murry等n首次提出了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心肌细胞预先短暂缺血而产生的;适应”,从而获得的内源性心肌保护现象。后来的研究也证实缺血预处理在不同种属、不同组织器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perfusioninjury)均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1990年Kitagawa等¨首次发现缺血预处理对大脑有保护作用。随后Przyklenk等首次提出远程缺血预处理概念。在这之后,基于寻找简单易行而无创安全的干预措施以获得相似的保护效应出发,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后处理的概念被发现和提出。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发现远程缺血后处理及药物后处理均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和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但二者的作用途径和机制相互作用又各不相同,通过二者联合应用给予处理,可能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神经保护效应,现结合文献报道对此进行综述。

  1远程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纵观各种缺血处理保护方式的出现及发展,它们大多起源于对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领域的研究。而在此过程中缺血后处理现象被发现较预处理要早得多,但是其概念的提出晚于预处理,远程缺血后处理的概念又建立于缺血后处理的基础之上。

  Przyklenk等给予心脏环动脉5min的缺血和复流,于1h后行前降支缺血,同样可产生保护作用,这种预处理保护远隔组织的现象被称为;interprecondi.tioning”。其后的研究证实,这种现象可存在于不同的器官之间(interorgan)。2006年,Li等研究证实了肢体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缺血再灌注同样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提出了远程缺血后处理的概念;同年,Zhao等首次报告了缺血后处理所诱导的脑保护现象,至此远程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领域的研究开始兴起。2007年,Loukogeorgakis等观察了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健康志愿者和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证实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远程缺血预处理对人体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此后,Pignataro等发现了更强的诱导条件,他们在大脑中动脉缺血100min模型上进行诱导保护研究,发现3个循环,每一循环缺血5min再灌注5min可减少38%梗死面积。由于缺血后处理时间窗的探索和建立与之对应的脑缺血模型的复杂l生,2009年,Ren等n们发表于BrainResearch的研究结果才首次报道了远隔缺血后处理脑保护现象。目前远程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其脑保护的机制,但其方法的简单性、微创性和安全性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临床应用前景。

  2药物性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药物性缺血后处理是经过长时间缺血后,于再灌注前或再灌注开始的几分钟内用药n,以减轻再灌注损伤。对于药物性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已十分成熟,大量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

  2.1脑保护药物的研究

  2.1.1钙通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是第一个被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神经保护剂,其中研究多的是尼莫地平。早期研究报告该药能减少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提高神经功能评分,以后的研究却未能肯定此结果。但近期一些关于尼莫地平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脑保护的研究显示,尼莫地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样具有协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两者联用更能显着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h。采取联合用药方式进行脑保护无疑为药物性缺血后处理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2.1.2自由基清除剂脑缺血后可产生大量自由基,与导致细胞死亡的病理生理连锁反应有关,并可引发再灌注损伤,是缺血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热点。目前的代表药物一依达拉奉(Edaravone),日本III期试验显示可改善卒中预后,已在日本批准临床使用。另一种倍受关注的药物一梯利拉扎,在初期临床试验虽有效,但大剂量III期试验因安全及有效性问题中止,由于研究结果差异性较大,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2.1.3麻醉相关药物Lee等纠采用吸人性麻醉药异氟烷也可诱导产生脑保护现象,提示麻醉药物行缺血后处理诱导脑保护是可行的。此后,吗啡及丙泊酚等麻醉药物的脑保护作用不断得到证实,极大的促进了围术期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范围。

  2.1.4其他药物激素、抗炎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传统的脑保护药物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此外我国所特有的中药也在药物性缺血后处理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如川芎嗪能抑制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对缺血脑有保护作用n。

  2.2脑保护的联合用药模式研究应用单一的神经保护剂难以起到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即同时或序贯予以作用于不同靶点的神经保护剂,可能收到更好的神经保护效益,目前这种给药模式是研究的热点。近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MK.801与罗格列酮;、Caffeine联合用药比单药更能显着减少脑梗死体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3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性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大量的研究和报道都已明确了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性缺血后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并且与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无创安全的优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在心肌保护领域的二者联合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在脑保护领域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性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是否均具有增强脑保护的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观察表明多种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缺血后处理均可产生确切的脑保护作用,但是二者的联合应用是否会增强其脑保护效应尚待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除需在动物模型上取得其应用可行性的依据,同时应探索不同药物和不同缺血后处理时间窗的佳结合方式及其机制,从而为进入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