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为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引导平稳、苏醒快而完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丙泊酚注射痛在全麻诱导过程中是公认的不良反应口,成年人中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为28% 90%。在国外,注射痛问题已被列为困扰患者的33项临床问题调查中的第7位。我科针对患者丙泊酚注射痛制订了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一2013年1月我科全麻择期手术患者160例,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龄20岁~65岁,体重50~80 kg。文化程度均为小学以上,能正确描述自己的感受。排除严重精神神经疾病、严重心脏病、肝肾疾病、长期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者。

  1.2 方法随机将160例患者分为A组4O例(手背静脉组);B组40例(肘静脉组);C组40例(肘静脉低温组);D组40例(肘静脉预注芬太尼低温组),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人室后取平卧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常规监护,鼻导管吸氧(4 Umin),采用BD公司;Y”形22号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输注林格溶液。A组:建立手背静脉通道,静脉注射1%的丙泊酚2.5 mg/l(g;B组:建立肘静脉通道,静脉注射1%的丙泊酚2.5 mg,kg;C组:建立肘静脉通道,静脉注射温度为4℃的丙泊酚2.5mg/kg;D组:建立肘静脉通道,先注射芬太尼0.004mg/kg,30 s后注射温度为4 oC的丙泊酚2.5 mg/kg。注射过程中每5 s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有何不适,用四分法评价注射痛程度,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即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

  1.3 注射痛的评定标准按如下标准评价患者的疼痛反应。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A组患者注射痛发生率为97.5%,其中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77.5%。其他3组与A组比较,注射痛及中重度痛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 ) D组患者注射痛及中重度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影响患者疼痛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应尽量避免生理因素引起的疼痛。同时在静脉输液时要加强心理护理,以减少心理因素引起疼痛,微笑服务、增加与患者的交流,使患者心理舒适。

  3.2 静脉穿刺 因手术所需的静脉留置针相对较大,穿刺时较痛。所以静脉穿刺时要技术熟练,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采用快速直接的方法穿刺,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在穿刺时要与患者进行聊天以分散注意力,可有效减轻其疼痛感。研究显示丙泊酚对于手背静脉所产生的注射痛明显高于肘部静脉,与手背静脉内径较小有关。因此,在静脉穿刺时要尽量避免小静脉注射,应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大静脉如肘静脉、头静脉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3.3 低温注射研究显示注射4℃的丙泊酚可以显著降低注射痛发生率和强度。因此,我们预先把丙泊酚放在4℃的冰箱内冷藏。

  3.4 局部按摩包括疼痛时局部与远端的按摩与注射肢体的穴位指揉,旨在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辅以内关、外关、合谷、曲池等多穴位指揉按压,能明显减轻疼痛。

  3.5 配合麻醉师预注射药物 目前临床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药物较多如氯胺酮、艾司洛尔、利多卡因等,我们采用了预注射芬太尼30 S后再注射低温丙泊酚嗍,既方便又可预防丙泊酚注射痛。

  4 讨论

  4.1 减轻患者疼痛的重要性。现代医学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解除或减轻疼痛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L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有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83年,美国疼痛协会(APS)提倡将疼痛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并于1995年正式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日。2001年第二届亚太地区疼痛控制研讨会指出: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疼痛,并观察、分析和探讨引起疼痛的机制,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

  4.2 丙泊酚注射痛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预防方法较多,效果不一。疼痛管理中的闸门理论认为 ,转移注意力,触摸、冷热刺激,疼痛预期积极可关闭疼痛闸门,减轻疼痛。因此我们采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局部按摩、选粗直静脉行静脉穿刺、芬太尼预注射、给予4℃丙泊酚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使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