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大多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改变为特征,可伴轻度发热及呕吐,或有脱水症状。2O09年7月至2011年9月,笔者运用针刺推拿配合神阙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150例均来自我院住院和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4个月一2.5岁,病程13天;每天腹泻5~10次63例,10次以上者37例,伴呕吐或发热者65例。对照组5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断标准确诊。发病于秋冬季节,起病急,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腹泻次数每天5~l0余次,可伴发热、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大便常规:可有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均阴性,排除伴全身其他疾病或其他感染性腹泻。

  1.3 治疗方法(1)治疗组:予针灸加推拿治疗。针刺穴位:长强、天枢、足三里;根据患儿胖瘦及年龄大小选用0.51.5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长强沿尾骨与直肠之间与骶骨平行刺人0.5~0.8寸,小幅度快速捻转约0.5min出针;天枢、足三里直刺0.5~1寸,平补平泻,快刺不留针;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推拿采用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手法,摩腹100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捏脊5遍,3遍后每捏3下再将脊背皮肤提1下。以上疗法做完后,可令患儿休息片刻,再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10 min。(2)对照组:予蒙脱石散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按年龄常规服用。(3)疗程及其他:两组均根据患儿脱水程度给予1:3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针灸及推拿每日1次,3天为1疗程。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评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性状、次数及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大便镜检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腹泻次数无减少,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经过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痊愈78例占78% ,显效19例占19% ,无效3例占3% ,总有效率97% 。对照组痊愈15例占30% ,显效24例占48% ,无效11例占22% ,总有效率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3 讨论小儿秋季腹泻多是轮状病毒侵袭肠黏膜,使肠黏膜受损所致的渗透性腹泻,临床常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目前对本病无特异性药物。临床主要采用补液、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制剂为主。本病属于中医;泄泻” 的范畴,其主要病变在脾胃,秋季腹泻多发生在秋末冬初季节,所以多为寒湿之邪所致,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共驱大肠,而致泄泻。治疗以健脾和胃、温中止泻为主。

  针刺选用穴位,长强为督脉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又为督脉之络穴,它有调理肠腑、温阳止泻之功能;天枢为足阳明经穴,多气多血,又为大肠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合穴,二穴相配,调理脾胃、健脾益气、扶正固元;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是儿科推拿中用来治疗泄泻的有效手法,有温中止泻、健运脾胃、强身健体之功效;神阙是任脉的穴位,与冲、督、脾、胃等经脉相关, ;脐通百脉”,调上、中、下三焦,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神阙穴,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活动,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灸神阙,可温通元阳、运脾胃气机、化寒湿积滞,培元固本。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小儿生活预防及调护。上述综合治疗,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能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