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平与异搏定均为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在终因VT发作中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总结我院2000年一2007例P5VT患者临床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用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自VT,将60例J患者分成心律平组和异搏定组。心律平组30例,其呼男21例,女9例,年龄16-75岁,平均42岁。有P5VT发行史I5例,预激综合征5例,冠心病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原因不明14例;病史0-30年,发作至就诊时间O.I5-72h,平均8.1ho异搏定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主F龄18-72岁,平均41岁。有P5VT发作史14例,预激综合组7例,冠心病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例,高血压2例,原因不明I5例;病史0-30年,发作至就诊时间O.I5-72h,平均8.Ih。

  1.2治疗方法常规心电监护,测量治疗前后血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记录开始用药时间及终止因VT时间,用药剂量,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观症状如心悸、胸痛、气短、头晕等以及客观体征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统计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异搏定组采用异搏定5mg+5O%葡萄糖10ml静脉注射,5-IOmin注完,如无效I5min后重复一次;心律平组采用心律平35-70mg+5O%葡萄糖lOml静脉注射,5-lOmin注完,无转律I5min重复一次。

  1.4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均以用药后30min内转为窦性心律为显效,否则为元效。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O.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推荐阅读:《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结果

  2.1心律平组显效27例,显效率90%,无效3例,无效率10%,转律时间快为O.5min,慢为25min,平均I5min;转律方式为突然转为窦性心律19例,心率变慢后逐渐转为窦性心律8例,显效小剂量为25.25mg;无效3例亦有心率减慢至110-130次Imin,但持续时间长35min。异搏定组显效26例,显效率86.67%,无效4例,无效率13.33%,无效者3例为预激综合征。转律时间快为0.6min,慢为22min,平均11min。转律方式为突然转为窦性心律22例,心率变慢后逐渐转为窦性心律4例。显效小剂量为I.5吨。无效4例只是心率稍减。两组转复成功率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O5)。

  2.2不良反应心律平组头晕、短暂低血压2例,窦性停撑I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异搏定组2例转律后出现短暂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持续2-5min自行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窦性停搏2例经胸外心脏按压308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

  3讨论

  P5VT中90%以上为房窒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窒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有赖于折返环路各部分组织传导时间的总和长于各组织的有效不应期,当任何一部分组织的有效不应期长于传导时间总和或某部分组织发生阻滞时,均可终止折返的发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较之旁路所致的P5VT更难以治疗,药物成功率为50%左右。房性心动过速很难用药物控制,成功率低于50%,应积极寻找病因或诱因(如洋地黄中毒等)并做出相应处理[町,在无效的7例中能定为房性心动过速4例证实了上述观点。传统观点认为,P5VT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本组结果显示并非完全如此,心律平组突然终止19例,心率变慢后终止8例。

  心律平是Ie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抑制制通道、钙通道阻滞作用,可抑制房室结及希浦系内传导,延长或有效地阻滞房室结快径路及旁道逆向传导功能,从而终止心动过速,对PV5T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前已被广泛使用。心律平组显效率为90%,与文献报道相符。其中5例为预激症候群合并因VT,QR5>0.128,应用心律平治疗全部显效,笔者认为,如果因VT时QR5>0.128,应首选心律平治疗。异搏定是一种钙内流阻滞剂,阻断慢通道,抑制窦房及房窒传导,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量,有缓和的降血压作用。有文献报道其是治疗PV5T的首选药物,显效率为8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