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起搏电极置入方法有头静脉切开及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头静脉的变异、寻找头静脉费时以及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后引起的"挤压综合征"、电极导管断裂、气胸、误穿动脉以及穿刺失败等并发症常常困扰着医生。目前,可采用腋静脉安置心脏起搏电极导线,但其应用并不普遍。本研究探讨应用腋静脉穿刺安置心脏起搏导线的方法、可行性、安全性以及l临床意义o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符合安置心脏起搏器手术指征患者56例(单腔30例,双腔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71.59岁。随机分成3组:分离头静脉组18例,穿刺锁骨下静脉组22例,穿刺腋静脉组16例。

  1.2电极导线置入方法(1)头静脉途径具体方法:在三角肌胸大肌沟表面皮肤做长约4em斜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找到一纵行脂肪垫,在脂肪垫下方沟内找到头静脉,切开头静脉置人起搏电极。(2)锁骨下静脉途径具体方法:行锁骨下横切口,做好囊袋,经囊袋穿刺,在锁骨中及内113交界处与皮肤呈10°_15°,针尖指向胸骨上切迹进针,穿刺成功置入寻丝,经导丝置入销管,经销管送入电极。(3)腋静脉途径具体方法:在前胸中外侧,距锁骨下2em左右处切开皮肤做心脏起搏器囊袋,长度约5-6em。穿刺针沿切开囊袋外缘,在胸骨角与朦突的连线上,距离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内侧1.Oem处进针,进针方向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平行,与皮肤呈弛。进针,负压穿刺进入腋静脉,见有暗红色回血即腋静脉穿刺成功。如穿刺1-3次不成功,如j改在透视下对准第1肋前外缘负压下进针穿刺,如还不成功则在锁骨外侧第2肋前外缘选择腋静脉进针点穿刺。

  推荐阅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3观察指标及术后随访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中起搏电极置人时间、曝光时间、有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及起搏参数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56例患者均完成起搏器置入术。分离头静脉组18例,2例未找到头静脉、1例头静脉细小痊孪而换为其他途径。穿刺锁骨下静脉组22例,1例气胸、I例锁骨下与第1肋间隙狭窄置入二枚电极无法操作而改为穿刺腋静脉。穿刺腋静脉组16例均顺利完成。腋静脉组穿刺曝光时间长,但电极操作过程中曝光时间较其他两组少。腋静脉组成功率高,较头静脉组明显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S,见表1)。

  2.23组J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OS,见表2-3)°

  2.3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