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脑外伤后躁狂型精神障碍35例的治疗体会,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精神障碍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分为多个临床类型,以躁狂型多见。我院自2007年5月~2011年8月共收治脑外伤后躁狂型精神障碍患者35例,经综合治疗恢复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28例,女7例;年龄10~75岁,平均37.8岁。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7例。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3~8分11例,9~l2分l6例,13~15分8例。出现精神症状时间:伤后3天内25例,3~10天7例,10~14天3例。

  1.2 临床表现狂躁不安,兴奋不眠,言语增多,狂呼乱叫,自控能力下降,易激惹,性情暴躁,甚至伤人毁物或自残,不配合或拒绝治疗等。

  1-3 头颅CT表现额叶挫裂伤例16(单额叶挫伤5例,双额叶挫伤8例,伴额叶血肿3例),颞叶挫裂伤7例,额颞部联合挫裂伤4例,颞部硬膜外血肿4例,额颞顶硬膜下血肿3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1.4 治疗(1)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清除术4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行腰穿脑脊液置换。(2)脱水治疗:脑挫伤及脑内血肿患者常规给予甘露醇、甘露醇+速尿或甘油果糖脱水2~4次/天,血肿清除术前及术后根据颅内压力的高低酌情应用脱水剂。(3)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口服或鼻饲氯丙嗪、舒必利、奥氮平、奋乃静等,不能配合口服或鼻饲的患者,肌注氟哌啶醇或苯巴比妥钠,若患者仍不配合,咪达唑仑持续泵人镇静,使其维持在Ramsay之间,同时口服奥氮平治疗至精神症状好转后逐渐停止使用镇静剂。(4)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抗精神病药同时静脉滴注丹参、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神经营养药: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神经节苷脂等。35例患者中,31例躁狂症状于黼2月内完全消失,能重返家庭及土会生活,4例患者出现易激动症状。

  3 讨论脑外伤后并发躁狂型精神障碍的具体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多采取综合治疗。

  3.1 颅脑器质性损伤的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无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颅脑损伤是导致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及主要因素,精神症状与脑损伤的部位关系密切,额、颞叶损伤伴随精神障碍为常见。因此对颅脑器质性损伤的治疗是基础,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出现与脑水肿的消涨有明显的关系,故使用脱水剂能减轻精神症状及持续时间。本组病例支持上述观点。本组病例中有1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头颅CT未见确切脑挫伤灶、颅内血肿及脑水肿,我们考虑其精神症状由血性脑脊液刺激所致,行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后躁狂症状很快消失。

  3.2 重视患者病情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常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出现躁狂症状时可能具有双重临床意义,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反应,必要时查头颅cT,排除颅内损害加重,使用镇静剂时应严格控制镇静深度,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同时应观察呼吸深度及咳痰能力。

  3.3 抗精神病药及镇静剂的应用 目前脑外伤后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可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与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相同。抗躁狂的药物很多,应掌握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既要很快控制躁狂症状也应避免新的精神症状的产生,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尤其应当仔细,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掩盖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本组资料中,2例患者在服用奋乃静的过程中出现面部表情呆板,兴奋不眠及静止性震颤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改换药物后上述表现消失。而对于镇静剂,因其诸多不利因素,目前多数神经外科医生是小心谨慎的,但对于出现伤人毁物或自残及拒绝治疗者,以及使用氟哌啶醇、冬眠合剂等效果不佳者,应使用镇静剂,迅速控制症状。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需行头颅CT动态观察、在神经专科ICU内密切监护;(2)选用速效、短效同时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药物,如咪达唑仑,根据患者镇静深度调整用量,保持镇静深度在Ramsay2-4级之间;(3)抗精神病药使用后,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逐渐减量直至停用镇静剂。

  本组病例中,7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急性严重躁狂症状迅速得到控制,未出现呼吸、循环抑制,顺利过渡至抗精神病药发挥作用。

  3.4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近年来人们研究认为不论是脑挫伤,还是脑受压,终将导致脑缺血、缺氧。

  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阻断脑缺血、缺氧的恶性循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纪鹏奇等在研究中发现使用血管活性药组的治疗时间及效果明显较对照组好,但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禁用血管活性药。

  3.5 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精神障碍不仅是疾病更是关乎患者及其家庭的社会问题,医护人员应全面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及时疏导、制止。告知患者家属大多数脑外伤后躁狂型精神障碍的患者预后良好,让他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不对患者打骂、羞辱及丧失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