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就诊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8~87岁。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选择病例标准:(1)所有患者均有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并符合我国1995年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3)排除有DXM和甘露醇应用禁忌者,同时排除近2个月内有应用过DXM等糖皮质激素的患者;(4)排除有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积水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的脑血管病患者;(5)无手术指征和(或)患者家属要求内科保守治疗者。排除方法:(1)病史资料。继往有血管炎、脑外伤、血液病、风湿免疫和遗传变性病所致的继发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发症和合并症,以及既往有糖尿病、肾炎、肾衰、肾病综合征等患者;(2)客观资料。用CT、MRI排除脑外伤和脑肿瘤,用血常规、钩端螺旋体抗体、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排除血液病和脑血管炎,免疫学检查排除自身免疫病和风湿性疾病,基因学等检查排除遗传变性、脱髓鞘性疾病,用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肾功能和泌尿系B超排除糖尿病、肾炎、肾衰和肾病综合征。

  1.2 方法

  1.2.1 分组设计按照2008年预先制定的研究设计,将符合诊断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自然编号,然后根据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均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案治疗组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并且在调整血压和血糖、预防并发症以及支持对症治疗的同时,在20%甘露醇中加入DXM 3 mg,每46 h静脉滴注1次,3 d后DXM逐渐减量,持续应用35 d,长不超过7 d;对照组只行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调整血压和血糖、预防并发症以及支持对症治疗。同时采用美国PX公司生产的5P-2000型光导纤维颅内压(ICP)监护仪,对所有入选者每小时监测1次ICP,持续监测到ICP恢复正常或死亡为止。ICP:

  615 mmHg为正常,>15~20 mmHg为轻度升高,>20~30 mmHg为中度升高,>30 mmHg为重度升高。急性期过后,分别在第1、3、6个月跟踪问卷调查,并再次进行GCS平分。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和 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ICP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轻、中、重度ICP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患者入院后,监测ICP正常时间段比较显示,治疗组ICP恢复正常多集中在第2~4天,而对照组多集中在第3~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此外,2组病死病例都集中在第3~7天。

  2.2 急性期2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2组各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2组预后比较2组急性期病死l0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78,P>0.05)。3次跟踪问卷调查并进行GCS评分,治疗组症状好转例数均较对照组多(P<0.05),并且新增病死7例中,治疗组只有3例。2组均无一例达到15分。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重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干预卒中的易患因素能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但一旦发生好,未见有气促、紫绀加重等现象。这是由于氧气驱动时患儿不易缺氧,同时在氧流量达6~8L/min时,药物雾粒直径较小,大多在2~4 m,能够较好地沉积于肺内,充分发挥布地奈德的抗炎和氨溴索的化痰作用,使肺通气和弥散功能得到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得以缓解。布地奈德和氨溴索联合吸人后,还可以共同地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增加了肺泡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改善了肺功能,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恢复。经氧气驱动雾化吸人后,药物直接作用于肺内,很少进入血循环,即使少部分药物被吞入胃内,由于布地奈德的首过效应低,只有不到6% ~10% 的药物可能被吸收,故不易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每次雾化吸入治疗后,用温热的小毛巾给患儿清洁面部,可以有效地防止药物对面部皮肤的刺激。本文所有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声音嘶哑、鹅口疮、过敏反应等与布地奈德或氨溴索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雾化吸人治疗新生儿吸人性肺炎,能够明显改善新生儿吸人性肺炎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