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20G直置式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人技术。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PICC技术应用于新生儿和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静脉营养,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插管过程出现合并症少、相对安全、术后易于固定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管细、血液循环差、低蛋白血症四肢水肿明显、体温持续不升等原因导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并且厂家生产的每套导管只配有1个导人鞘,一旦穿刺不成功,导人鞘破损造成导管的浪费。为了解决该问题,我科自2010年1月_2011年5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20G直置式留置针穿刺导人导管代替1.9FrPICC导人鞘导入导管,取得显着效果。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家属自愿签单PICC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7例;胎龄26~31周,日龄10min~72 h,出生体重720~1450 g,平均体重1146.12 g。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胎龄、日龄、出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两组患儿均于人院后3 d内置入PICC。

  1.2 主要材料安全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套装(美国BD公司生产),规格:外周中心静脉导管,26G(1.9 FR)×50 cm;Introsyte可撕裂导人鞘(BD公司生产),规格:IntrosyteTM防针刺伤型可撕裂导人鞘26 G(1.9 F)×19 mm;直置式静脉留置针(BD公司生产),规格:20 G×1.16。

  1.3 操作步骤实施穿刺:实验组① 以15~30。角进行穿刺;②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5~1.0cm使导管尖端进入静脉。③ 左手食指按压留置针前段止血,拇指固定留置针,助手协助松止血带,右手撤出穿刺针。④ 助手固定留置针前端,并在穿刺部位下面垫纱布,用镊子提起留置针外套管,穿刺者用无菌剪刀剪去留置针在血管外部分。

  对照组① 以15~30。角进行穿刺;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5~1 cm使导管尖端进入静脉。

  固定钢针,将导人鞘送入静脉;③左手食指按压导入鞘前段止血,拇指固定导人鞘,助手协助松止血带,右手撤出穿刺针。

  1.4 疗效判断①静脉炎程度判断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② 病情观察置管后分管护士每日观察和记录置管侧上臂局部情况、导管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隋况。

  1.5 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数据汇总,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PICC静脉选择比较 两组患儿PICC均首选右贵要静脉,其次为右腋静脉、左贵要静脉。

  2.2 两组患儿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经20G直置式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经1.9FrPICC导人鞘穿刺成功率,P<0.05。

  2.3 两组患儿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3.33%)明显少于对照组(13.33%),而导管异位发生率(10.00%)略高于对照组(6.67%)。2.4 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和留置时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和留置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

  3 讨论

  3.1 20G直置式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1.9FrPICC导人鞘极低出生体重儿大多需要长期的静脉营养和抗生素的应用,由于其外周静脉纤细、发育不完善、血液循环差、低蛋白血症四肢水肿明显、体温持续不升等原因导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多次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造成外周血管网的广泛破坏,发生低氧血症、颅内压改变、低血糖等症状,影响患儿的生理稳定性。反复的疼痛刺激会使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不仅可造成婴儿近期生理、行为、激素代谢水平紊乱,还将导致严重的远期后果,造成感知行为和神经功能上的损害。20G直置式留置针外套管的内径可使1.9Fr导管顺利通过。PICC小组护士已熟练掌握留置针穿刺技术,因此留置针相对较PICC导人鞘穿一次性刺成功率高(P<0.05),减轻了反复穿刺对患儿的刺激。部分患儿穿刺不成功,导入鞘破损,可用20G直置式留置针代替导入鞘,因此解决了导入鞘破损后造成的导管浪费。

  3.2 20G直置式留置针导入导管性机械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少于1.9FrPICC导人鞘导人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属于无菌性炎症,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导入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刺激引发的变态反应 。国外大量文献显需动态观察AFP含量,缩短确诊时间,AFP.I3的检测对低浓度的AFP升高肝病患者预警肝癌具有重要意义,是新一代的HCC生物标志物,且更具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