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阐述了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症,详情请看下面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OPLL患者,共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6~75岁,平均(53.5±12.1)岁,病程2~5年,均具有以下临床特点:颈部疼痛、上肢疼痛或麻木、肌力下降、感觉减退、肌张力增高等。X线检查显示:后纵韧带部位有高密度骨化影,其中C3~C6受累5例,C4~C6受累6例,C5~C7受累2例,C3~C5受累2例;骨化厚度1~5 mm。MRI检查结果显示:4 例显示有脊髓的高信号,椎间盘突出2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分级标准分类:0~4分3例,5~8分5例,9~12分7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全麻成功后取俯卧位,固定头部及双肩,额面部置放于固定托架上,颈后正中切口,显露C3~C7棘突、两侧椎板及关节突,咬骨钳咬除C3~7棘突分叉部分,先在一侧(门轴侧、我们一般习惯右侧为轴)椎板上用微型磨钻开槽至椎板内侧皮质呈;V”形,再在另一侧(开门侧、左侧)用微型磨钻行椎板全层削磨至内侧皮质断裂(注意勿损伤脊髓),将椎板向门轴侧逐个缓慢轻轻抬起,使其与硬膜囊分离,并用神经剥离子,剥离硬膜囊与黄韧带及椎板间的纤维连接,并咬除小关节突内侧增生骨质,充分显露硬膜囊,见硬膜囊后移搏动良好。手术常规固定C3、C5、C7节段﹙根据术中情况,亦可增加固定节段﹚,使用自攻螺钉将长度适宜的ARCH 微型钛板一端固定于侧块处,另一端固定于棘突根部。术后3 d鼓励患者离床活动,戴颈围领保护4 周,4 周开始主动伸屈颈部活动,锻炼颈后肌群。手术出血手术平均500 mL,手术时间平均78 min。

  1.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JOA 评分及改善率来评价手术疗效。术后改善率=(术后得分术前得分)/(17 术前得分)×100%[3]。同时对患者术前、术后X 线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

  1.4 随访

  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显着性标准采用α = 0.05。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术后患者平均改善率为(61.3±19.2)%,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再关门”现象的发生。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多节段脊髓神经根病治疗方法之一,由于骨化灶位于脊髓的前方,前路手术可以直接达到患处进行病灶切除,但是前路手术容易影响硬膜和脊髓,前路减压术还可能造成脊柱应力改变而导致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广泛的后纵韧带骨化和C2~C3节段和C6~C7节段病变由于位置过高或过低前路手术暴露困难,有文献报道前路手术对于局限性OPLL疗效确切,但局限性OPLL较为少见。笔者的研究发现后路手术对于连续型OPLL疗效确切。

  手术方式的选择:后路手术主要包括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术,椎板切除术可能导致生理弯曲异常、颈椎不稳定以及椎管再狭窄等问题而被椎板成形术所逐渐替代,传统的椎板成形术是由Hirabayashi 和 Satomi报道的,它可以使缝合线将棘突和椎旁肌肉缝合,以使;门”保持打开状态,但是术后;门”的再次关闭和牵拉导致的颈部酸痛影响患者手术疗效。随后的改良手术中不可吸收缝合线将;门”固定在每个节段棘突使其保持开启状态,然而后续的瘢痕组织容易使椎管再狭窄。而微型固定物的临床应用,使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得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既往研究显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单开门减压和桥接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确切,JOA评分改善明显。微型钛板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固定材料,多用于颌骨、手骨、足骨等骨折,其可以在椎板成形术中有效的维持;门”的开启状态,微型钛板生物相容性好、固位稳定,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笔者的研究显示:经过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OPLL患者,经过24个月的随访,患者平均改善率达到(61.3±19.2)%,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4个月无;再关门”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