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本病以腺导管和小叶的非炎症、非肿瘤性的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又以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变化为主要特点。审证求

  因,业师潘立群教授认为本病与肾及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肾之 气(阳)阴及其所支持的冲任血海失调是引发本病的根本原因,脾之 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更是生痰成核之源。胃为仓廉之宫,主受 纳,其功能失常,不仅纳药不受,更能战害脾运,是影响疗效的重要 因素。近年来,业师运用补肾兼运牌和胃治疗该病疗效佳,以下为其 经验总结。

  1乳腺增生病的发生 1.1与肾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与内的发生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即雌 激素相对或绝对过高,从而引起乳腺组织的增生和退化复原周期变化 失常。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和肾密切相关,肾中精气为人体生殖 发育之源,主宰着天类的功能,肾气充盛,则天葵成熟,导致女子任 脉流通,冲脉盛满。冲任二脉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因此天葵同时作 用于胞宫和乳房,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乳房 的发育及其生理功能活动。如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肾气虚衰,天葵不 足,而致冲任二脉失于条达,下不能充胞宫,上不能滋乳房,而致乳 房疾病的发生。因此,肾虚乃乳腺增生病根源所在,为导致本病的主 要因素。潘老师认为,激素分泌失调后所表现出来的症候和肾阴阳失 调相关,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发生周期变化,这种变化规律与阴阳的 消长相关联。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卵泡期)、经问期(排 卵期)和经前期(黄体期) ,女性以阴血为主,月经周期性演变是其 重要的审证求因依据,除黄体期属阳外,行经期、经后期和经间排卵 期均属阴,阴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阳,阴阳相依,在月经周期中,阴 阳动态消长。经后期为阴,阴长至月半达重阴,重阴转化为阳,进 入经间期。此期的生理特点是重阴,而重阴转阳即是排卵和向黄体期 转化的过程。后一阶段,阳长阴消,至经前期阳至重阳,然而阴消中 有长,形成消中反升的阴长高峰,此时阴阳均旺盛,相应的雌孕激素 水平都处于增高的状态,但仍以重阳明显,重阳必阴,阳转化为阴进 入行经期,即阳随血泄,这种转化,是受肾气、天葵、冲任三者调控 的。其中肾气为核心,胞宫和乳房为靶器官。乳癖的发生,是由于阴 阳消长不利,肝失疏泄之功能,冲任二脉失调,气滞阴痰凝结、乳腺 复|日不全。故肾和冲任是乳癖发生根本的病因,而标为肝[1,2]。

  推荐阅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2脾胃与乳腺增生病

  《类证治裁·乳i正》载..乳症多主脾胃心脾,以乳头属肝经,乳 房属阳明胃经"g  "脾胃经脉布于两手Lo  "从经络的具体循行上看, 乳房是肝经、脾胃之大络循行处。潘老师认为,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而女子以血为先,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则能助养冲任二脉,使其发挥濡养乳房的作用。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冲任二脉失其濡养,则会影响乳腺的生理,发生月经紊乱,痰肿结聚乳间,从而出现乳房疼痛、肿块等临床表现,这是所谓因虚 致病,如患者态食厚味肥甘,饮食失节,易致脾湿中阻,痰浊内生, 蕴结于乳房胃络即可形成乳房疼痛和肿块这是因实致病之谓也。近来 有研究表明,动物性脂肪进入肠道后,在大肠杆菌酶的作用下,可转 化为雌激素并刺激E2R的活性,导致乳腺腺体的充血水肿以致增生, 所以强调了高脂饮食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危险因素,这一点与中 医重视饮食伤脾的理论十分相像,体现出循证医学向着系统、整体转 变的端倪[呐。

  2乳腺增生病从补肾兼调脾胃论:台基于肾为病之本、脾胃失调为发病之标的认识,潘立群老师在乳 癖的治疗中结合月经周期变化,同时兼顾调理脾胃功能,临床疗效满 意。其中,经前期以补肾助阳为主,同时可加补阴药以达到"阴中求 阳"。经后期阴血较少,以补肾养阴为主,以二至丸为基本方。月经 问期是重阴必阳阶段,在调补肾阴的同时需兼加补阳之品,以助阳的 方法来激发阴精,使肾阴充实,冲任二脉通畅,利于乳腺的修复还 原,有效地达到治疗的目的。月经期血海满溢,应用因势利导之法, 常用活血化痕通脉之方药,如全当归、泽兰叶、佳枝、益母草。四期 调治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胃,综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加减。理脾包 括补牌、健脾、运脾等,兼有养胃、益胃、和胃等治法。潘老师以健 脾化痰为主,方选平胃散,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 减,通过理脾则冲任通盛,乳房得养,乳络畅通,乳疾平复。肝气郁 结,痰凝血哥哥为乳癖发生之标,故应把疏肝化痰散结的方法贯穿于四 期中。通过这些治疗,有利于改善内分泌功能和患者体质,从根本上 起到控制和改善了乳房增生的病理改变,因而取得较好的疗效问。